“不听话”孩子是怎么养出来的?这些孩子的故事能告诉你!


有一位妈妈前来找我,跟我说的第一句话是:“我的孩子很不听话,有时我觉得他像一块牛皮,有时又觉得他像冰山……

我问为什么。她跟我说了两件事:

有一天,当全家准备吃饭,大人让孩子吃饭不要玩玩具,但他偏要玩,还把他的玩具机器人带到了饭桌上,好几次差点掉到了饭菜上。这时孩子的爸爸严肃地说“再玩就把你的玩具全部扔掉”,他才把玩具放到了一边。

还有一次,奶奶在厨房喊着让他喝汤,他在一旁当作没听到,继续看他的故事书。奶奶见孙子没反应,便逗他说:“等下不带你去公园玩”,他便丢下了书喝汤。

 

但是现在孩子好像无所谓了,有时说要扔掉他的玩具或不带他去玩,他似乎也无动于衷。最近好几次,孩子独自打开家里的煤气炉玩火。无论家人怎么教育他都没用,大人才意识到,孩子这样发展下去肯定出问题。“教育的效果就像铁钉戳牛皮或打在冰山”,这位妈妈无奈地跟我说。

我从她的描述中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威胁”太多,孩子的安全感没了,感觉不到父母的爱,所以导致教育无效。那位妈妈恍然大悟,带着对孩子的愧疚回家了。

说教无效,常常是因为安全感氛围没了。沟通大师科里·帕特森说,在对话中,如果发现对方不说话了,或者是情绪越来越激动,这就说明对话的氛围已经没有了安全感。这时候父母们要做的,不是继续喋喋不休地表达观点,而是重新建立安全的对话氛围。

安全感,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是一个无论哪个父母都不应该忽视的养育重点。宝宝出生后,需要被妈妈抱在怀里、听妈妈的声音……汲取安全感,即使孩子长大到3岁,也需要在玩耍中时不时地确认大人是否在身边。当孩子到了上学年龄,爱也是一切安全感的基础。

有一段来自19世纪精神分析学家勒内·施皮茨拍摄的黑白影片,影片的内容是记录一群无法与妈妈生活在一起的小婴儿。这些小婴儿刚被送到孤儿院的前几天,大多数都会快乐地踢腿和微笑。但是一段时间后,这些宝宝却变了,有些宝宝表情恐惧、爱哭闹,有些表情冷漠、反应迟钝。妈妈不在身边,这些宝宝的安全感丢失了。

 

著名的心理学家H·哈洛的“绒布猴子妈妈”研究,也说明了安全感的重要性。研究人员给年幼的小猴子提供了两只假妈妈,一只金属的,一只绒布的。如果两个假妈妈身上的温度一样,猴子会选择绒布的;如果金属假妈妈发热,而绒布假妈妈冰冷,则小猴子会选择发热的假妈妈。当研究人员把这些小猴子转移到一个陌生的房间,如果它们怀里没有抱着假妈妈,便会紧张得一动不动。

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的宝宝,安全感对他们的成长和心理健康很重要。倘若安全感丢失,孩子便会“自我关闭”。大人跟孩子沟通,也需要重视这个道理。

记得阿瓜刚上幼儿园时,他像其他男孩子那样,经历了剧烈的分离焦虑。从心智成长的角度来说,其实一个3岁小男孩的心智,跟一个2岁小女孩的心智是差不多的。女宝宝的心智成长,会比男宝宝稍微快一些,所以很多学者建议适当调高男孩子入学的年龄,这样做,对男孩们的自信是有帮助的。但是,如果在国内我们这样做,会给孩子和大人制造了不少入学的麻烦。所以他在刚好3岁1个月大时,就被我们忐忑地送进了幼儿园。因为我们提前的渲染和引导,阿瓜一开始对上学充满期待,他在头一周时上学很高兴,但是几天后,他便不愿意上了。因为幼儿园没有妈妈,也没有奶奶。

一天晚上临睡前,阿瓜很委屈地跟我说:“妈妈,我不能睡觉,睡完我明天又要一个人上学了……”说着说着眼圈发红。我当着儿子的面,给老师打了电话,我大声地说:“阿瓜想念妈妈时,请老师帮忙,让阿瓜可以给妈妈打电话。”老师答应了。我大声说电话的目的,也是想让孩子听到。“想妈妈时可以随时给妈妈打电话”,带着这个念头,阿瓜躺下来,给自己盖上了被子。

第二天早上,阿瓜虽然还有些顾虑,但听到我说“如果想妈妈,可以随时给妈妈打电话”时,他便自己背上了书包,跟我轻轻地说“再见”。虽然阿瓜从没有因为“想妈妈”而给我打过一次电话,但是“想妈妈时可以随时给妈妈打电话”的安全感让他觉得,无论多么糟糕,“它”总会在那里。这便是安全感。

马歇尔·卢森堡说,非暴力沟通是一种以爱为出发点的沟通模式,是一种爱的语言,可以让人们沟通后彼此尊重、相互理解。背后就是安全感!

 

(完)


【幼儿说】:作者是黄杏贞,幼儿心理科普作家、心理咨询师、二孩妈妈,已出版书籍《心理咨询师妈妈的科学育儿法》(获国家部级优秀出版物奖)。专注早期教育与成长,只分享科学、有价值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