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在家爱模仿父母玩“打架游戏”,什么是孩子成长最大“毒”?


“我们在玩爸爸和妈妈的游戏!

有一次,我到一朋友家做客,进门后朋友临时要上街买东西,她家一对小兄妹在家玩,我就担起照看小朋友的活儿。

这对小兄妹,哥哥7,8岁,妹妹6,7岁,玩着玩着,就抓起扫把打起来。

小女孩抓着扫把指着对方骂:“臭男人,回家就张嘴吃,吃完就玩游戏,累死老娘了……”

小男孩叉腰回骂:“臭娘们,老子天天上班,你天天在家,做点家务就说累……”

我有点困惑和尴尬地问:“小朋友,你们在玩什么游戏?”

“我们在玩爸爸和妈妈的游戏!”两个小孩异口同声地回答。

接着,小男孩捡起吊在脚上的鞋往对方扔,小女孩抓着扫把在小男孩身后追赶……一大堆玩具“哗啦啦”掉落的声音。

不知过了多久,门响了,两个小孩的“游戏”也结束了。

朋友进门后,看到了目瞪口呆的我。

甩不掉的隔代“毒魔咒”?

经常有男的问我:“我打老婆,关孩子啥事?那种不以为然的表情,让我很同情他们的妻子,以及他们的孩子。有一种现象叫“情感代间传递现象”(也叫离婚代间传递现象),说的是如果父母离婚,他们的孩子未来离婚的可能性也会比较高。

其实除了婚姻,情感模式也会“传递”,即使那些父母没有离婚,可他们经常闹矛盾,争吵、打架不断,家庭情感氛围紧张,那么这些父母的孩子,未来成年后跟伴侣的情感模式很可能和父母一样的。为什么?

当父母常年情感不和,不仅这些成年人备受伤害,孩子们也会受到伤害。当父母喜欢肢体冲突解决问题时,他们的孩子也会有攻击倾向,未来与他们的朋友或同学相处时,也会大概率地发生较多的冲突行为。当父母喜欢用冷酷的语言相互沟通时,他们的孩子也会喜欢冷酷的语言,未来与他们的朋友或同学相处时,也会大概率地发生较多的口角。根源是什么?孩子通过父母的情感互动,学会了不正确的互动风格。

除此之外,父母经常闹矛盾,孩子内心的安全感也会受到影响。我身边有一位妈妈,独自带着女儿生活。她一年前与前夫离婚,一开始对方还不愿意离,是女方给了赔偿款才离的。可是离婚后,前夫还经常来打扰她们,打骂妻子更是经常。如今小女孩不爱出门,连在学校上体育课也拒绝出教室……结果医生的诊断是孩子患了儿童抑郁,并且极其缺乏安全感。

幼儿说经常说,爸妈相亲相爱,家庭温暖,孩子快乐。如果爸妈情感不和,甚至有肢体冲突的行为,小朋友内心的安全感会坍塌,紧张、焦虑、恐惧,他们甚至会怀疑是自己不够乖巧,所以才导致爸妈感情不和,最终也带来了孩子的低自尊。

有孩子能跳出这个“毒魔咒”吗?

长大后有意识地避免重复上一代不幸的孩子,也能跳出“情感代间传递”的魔咒,只不过他们会比幸福家庭的孩子,花费的力气会更大,因为他们必须努力抹掉父母给他们留下的“惯性”。

我上学时有个同学,他有个双胞胎妹妹也在同一所学校上学。父母脾气暴躁,有一次他父母两人同时在学校大堂开家长会,当校长在讲台上热情洋溢地演讲时,他们竟然在台下吵起来了,后来甚至操椅子互殴……他发誓长大后一定要找个性格好的姑娘。后来,他真的找到了,他的性格也在妻子的影响下变得缓和了。而他的妹妹没有跳出“情感代间传递”的魔咒,一次和丈夫吵架,把对方一只眼睛打瞎了。

爸妈如果希望孩子未来活得好,要做“好榜样”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敬,父母对自己一言一行的检点,这是首要的和最基本的教育方法。”

当爸妈相敬相爱,说话语气温馨,彼此信任,即使有矛盾,也是通过理性沟通的方式解决,而不是一来就相互抱怨或大吵大闹,那么孩子会习惯以为,“尊重”、“温馨”、“理性”,是人与人之间正常的相处方式,未来他们与人相处、待人接物也会模仿父母的友好方式,而不会轻易地跟人发生冲突。这种人际方式,孩子也会使用到成年后的婚姻中,尊重对方、呵护家庭,营造快乐的家庭氛围,也将成为这些孩子成年后的情感模式。

正如有一位朋友说,“我的爸爸妈妈让我懂得‘珍惜’的真正涵义。”话说在她很小时,她记得有一次父母破天荒地吵架,印象中她的父母从不吵架。那天,她的母亲大声跟父亲说:“你走,我不想再见到你。”她的父亲也大声说:“对不起,你‘丈夫’的退换期早过了……”还没说完,她的母亲已经在房间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这位父亲后来对长大的女儿说:“你说人与人之间怎么会没矛盾呢?左脚和右脚有时都会打架。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对方,宽容对方,把小日子过得知足安心就好。”这个长大的女儿和她丈夫的感情很好。

所以说,父母间幸福的情感模式,也有代间传递现象。当父母婚姻幸福,未来孩子也会幸福。

有人说,对于孩子来说,幸福再简单不过了,左手牵着爸爸,右手拉着妈妈,爸爸妈妈心中装着彼此,孩子心里就能容下世界……你说是吗?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