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的你可以不知,但这个你不得不知道:亲子沟通的万能钥匙
【幼儿说】原创,转载请标出处
一个精神病人有一天突然不吃不喝,撑着伞蹲在墙角,说自己是一颗蘑菇,家人怎么软硬劝说也没用,最后请来了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观察了一会,什么也没说,撑起伞也蹲在墙角。
精神病人发现了身边蹲着一个人,问:你在干嘛?
医生认真地说:我也是一颗蘑菇!
精神病人:哦!
蹲了一会,心理医生站起来喝水,精神病人疑惑:你干嘛?
心理医生:蘑菇也需要喝水。
精神病人“哦”了一声也跟着喝水。
两颗“蘑菇”继续蹲回墙角。
没多久,心理医生又站起来吃饭,精神病人疑惑:你干嘛?
心理医生:蘑菇也需要吃饭。
精神病人“哦”了一声也跟着吃饭。
就这样心理医生把精神病人恢复了日常吃喝。
看到这里,大家肯定觉得好逗。心理医生说,别笑,这法子好用着呢!
美国的巴里.考夫曼原先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但他的儿子得了严重的自闭症,被医生诊断为“完全无望”。
他放弃了企业,跟妻子把心血放在儿子身上,并通过一种自创的疗法——反模仿(不是孩子模仿大人,而是大人模仿孩子),儿子做什么他们也跟着做,即使怪叫与前后摇晃。
经过努力,内向怪异的儿子跟他们有所接触,慢慢地建立了沟通,然后是更多的互动,最终治好了儿子的自闭症。
更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是,原本智商30的儿子,康复后的智商竟然接近天才,考取了大学,并获得了生物医药论理学位。
巴里.考夫曼在《儿子的新生》一书中介绍了他们治愈孩子的整个过程,让人震撼。
反模仿用在跟正常孩子的沟通也是有趣着呢!
一般来说,大人无法跟孩子沟通的典型情形,一是当孩子生气,二是当孩子哭闹,这两种情形,孩子们跟外界沟通的大门是紧闭的,这时大人任何说教批评指责都不利于事情的解决。反模仿却是打开这扇沟通大门的最好的钥匙。
孩子生气
一天晚上,憨憨妈妈回家后,看见茶几旁边的地上躺着一个破碎的玻璃瓶,“憨憨,看看!又是你做的好事!”憨憨瞪了妈妈一眼,气鼓鼓地将头转向一边,不理会妈妈。爸爸拿着扫帚清扫,说不是憨憨打碎的,是弟弟不小心推翻的。
到了吃晚饭的时候,在房间玩耍的憨憨迟迟不出来,妈妈走进房间一看,小家伙被子盖头屁股撅着一声不吭,就像鸵鸟将头埋进沙子状。妈妈摇了摇憨憨,憨憨抬起头嘟着嘴一副委屈的样子,“哦,原来还在生妈妈的气呢!”
“就是,我生气,不想吃!”
“我道歉,妈妈是因为没搞清楚就责怪你,妈妈错了,原谅我吧!”
憨憨还是不理会。
妈妈用胳膊碰了碰憨憨,学着憨憨生气的样子,手叉腰、嘴巴嘟嘟气鼓鼓的样子:“哼,我不要吃饭”。
憨憨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出来,沟通的大门“吱呀”一声打开了。
孩子哭闹
一个周末的早上,豆豆爸爸原先答应了豆豆要到游乐场玩,但豆豆爸爸临时接到电话要回公司开会,中午才能回来,到游乐场玩耍的时间调到了下午。豆豆开始哭闹,不让爸爸出门,最终爸爸还是走了,豆豆坐在地上,蹬着两腿大哭不止,眼泪鼻涕吧嗒吧嗒地流。
这时妈妈想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玩游戏,豆豆不理会,还用双手蒙住了眼睛不看妈妈。
“呜啊呜啊……”豆豆吓了一惊停止了哭闹,惊讶地看到妈妈坐在一旁也蹬着两腿,皱着眉头扁着嘴巴大哭,“妈妈,你干嘛?”
“我是豆豆,爸爸要下午才回来,所以我就哭……“妈妈学着豆豆的样子,奶声奶气地抱怨。
”咯咯……你太丑了……哈哈……“小家伙破涕而笑。
”你也觉得丑呀?你刚才就是这摸样……哈哈……“
反模仿为什么能促进沟通?
对孩子来说,反模仿有共情和关注的作用!大人通过模仿孩子的言行举止,孩子感受到了自己被大人关注,感觉自己被大人所理解,从而轻易敲开了沟通的壁垒。孩子之所以拒绝沟通,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陷入消极情绪的漩涡而不能自拔,通过大人模仿孩子,制造了诙谐的气氛,往往能起到让孩子忍俊不禁的效果,实现孩子情绪的转变,进一步推动了亲子沟通。
这么逗比好玩的方法,大家不要错过呢!
幼儿说: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个性,适用于他人的不一定适用于你,但一定能让你在育儿路上更从容淡定!
您可能喜欢的内容(点击标题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