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用!孩子10个常见行为背后心理规律,赶紧收藏以后用!


幼儿说 幼儿说

满满的干货。


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突然出现了一个小丑,惨白的脸庞、黑黝黝的眼睛、红红的鼻子和大大的嘴巴。小丑张着微笑的大嘴巴,欢快地给沿途的小朋友派气球。有些年龄较小的小朋友看见小丑便飞扑到父母身上,有些小宝宝直接被吓呆了,看到小丑走近不仅不敢动,还吓得崩溃大哭。只有年龄稍大的,曾经见过小丑的孩子才快乐地接过小丑手上的气球。


为什么孩子天生害怕小丑?因为小丑脸上的表情无法被孩子分辨出来,无法分辨的表情让孩子感觉恐惧。演化心理学认为,观察别人的面部表情是人类的生存之道之一,孩子们天生都会具备这种生存知道。简言之,孩子天生害怕小丑,是因为看不到表情而对小丑的心思感到恐惧。



父母们也有类似的心境,常常因为不能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而暴躁焦虑。相比起小丑,孩子们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容易见,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劳伦斯·E·夏皮罗说,父母和孩子交流时,身体动作的非语言暗示,对于信息的表达和接受具有重要作用。所以父母们找到孩子表情动作背后的心理规律,有助于更好地跟孩子交流,也能帮助父母更好地进行教育和引导。


下面是常见的孩子们日常中的10个熟悉的小动作,你知道背后的心理规律吗?


1、把喜欢的玩具堆床上


场景:临睡前,一位小女孩一个又一个地,把她平时玩耍的玩具、喜爱的小花裙子、狗狗花纹小毛巾……全部堆在床上,眼看着连睡觉的位置都没了。妈妈问小女孩为什么那样做,小女孩只是说“我喜欢”,让妈妈丈二摸不着头脑。


心理解码:“我有些害怕”。


父母如何做?


一般来说,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独睡的孩子身上。当孩子做噩梦,被其他小朋友欺负、被老师批评,遭遇家长严厉批评或打骂后,孩子需要从熟悉的或喜欢的玩具和其他小物件等找到安全感。当家长发现孩子频繁有这种行为,除了不要阻止也不要责骂外,最重要的是要寻找根源。可以问问孩子“最近是否遇到什么不高兴的事情”,如果孩子答不上来,家长便需要通过观察或询问孩子平时一起玩的玩伴,问问老师有关孩子的近况,从而找到孩子缺乏安全感的根源。


2、频繁推开面前的东西


场景:一位妈妈拿着玩具给女儿玩,被女儿一手推开;妈妈拿来绘本,女儿也一手推开;妈妈拿来水果,女儿继续推开……“你到底想怎么样?”妈妈有些抓狂。


心理解码:“我有更有趣的事情做”。


父母如何做?


如果孩子已经懂得说话,请父母耐心鼓励孩子表达想法:“你想做什么?你可以说出来让爸爸/妈妈听。”当孩子还不懂说话,建议把孩子放地上,鼓励他们用行动表达。有些孩子听到大人的指示后,便会做出心中的意愿行为。比如有些孩子被窗外的小鸟吸引了目光,焦急地想去看;有些孩子可能不想玩玩具、看书或吃水果,而是想吃冰箱里的冰淇淋。当宝宝处在学话期,遇到宝宝频繁地推开面前的东西,父母耐心地鼓励宝宝用语言表达是个不错的做法。


3、不停摸脸、使劲拉耳朵


场景:几位小朋友和家长一起玩耍,有一位妈妈发现自己的儿子坐在座位上,不停地摸脸,有时还狠狠地拉扯耳朵,脸颊有些发红。“你怎么啦?”妈妈问。小男孩摇头。


心理解码:“我有点紧张”。


父母如何做?


这种情况下,一般是孩子面对没自信事情所表现出来的压力,父母需要找出孩子紧张的具体原因。有时小朋友在一起,遇到轮流表演节目或者唱歌、献才艺等情况,某些孩子便会紧张,但部分孩子会因为父母期望过高或者面子问题而硬着头皮应对;有时候,孩子也会因为对某些事情恐惧而不知如何应对,从而紧张地摸脸或使劲拉耳朵。父母可以第一时间安抚孩子:“有什么事情需要爸妈帮助的吗?”或者说:“爸妈尊重你的想法,不想做的可以不做”等。


4、昂首踱步


场景:一位小女孩把手挽后背,昂首在客厅不停地踱步,就像一只骄傲的小公鸡。“你干嘛吗?”爸爸问。小女孩笑着说:“没干嘛,走路呀。”


心理解码:“我有些得意”。


父母如何做?


当孩子做了觉得满意或不错的事情,如果害怕被嘲笑“骄傲”或“才一点小事就高兴成这样”,便会以这种较夸张的动作表达内心的得意。父母们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当发现孩子真的做了不错的事情,那么理解便是最好的对待,因为自信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当父母发现孩子做了一点芝麻小事就沾沾自喜,便要适当地提醒孩子:“你还可以做得更好”。


5、躲大人身后


场景:一位妈妈带着儿子外出,路上遇见邻居,小男孩赶紧躲到妈妈身后。当妈妈让小男孩打招呼时,小男孩怎么也不肯。妈妈觉得有些莫名其妙,孩子平时不是这样呀。


心理解码:“我有点尴尬”。



父母如何做?


一般来说是孩子害羞的表现,如果孩子平时习惯打招呼,却突然表现出尴尬和不安,有两种情况。一是孩子对邻居做了错事而感觉尴尬,比如往邻居门口撒尿或骂了对方;二是邻居对孩子做了不合适的事让孩子不安,比如孩子遭遇性伤害等一些难以启齿的事情。这时,父母需要多方面综合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找出相关的信息。


6、说话时眼睛看地上或别处


场景:一位妈妈问小男孩“你想吃棒棒糖吗?”小男孩点头,眼睛一会看地上,一会看别处,就是不看妈妈。当妈妈再问一次“你想吃棒棒糖吗?”,小男孩这才犹豫地点头。


心理解码:“别揭穿我”。


父母如何做?


这是孩子的防卫表现,眼神飘忽不定,带着心虚,常常是因为做了某件不好的事情而害怕被别人知道或揭穿,在听话时处处提防。当父母问孩子“想不想吃棒棒糖”时,孩子眼神飘忽,很可能是孩子早已经偷吃;当父母问孩子“玩具熊是不是偷的”,孩子眼神飘忽,很可能便是偷的。


7、紧握双手,一言不发


场景:一位妈妈到幼儿园接女儿,发现女儿低垂双眼,紧握双手,一言不发。当妈妈问怎么回事时,孩子却摇头怎么也不肯说。


心理解码:“我很难过”。


父母如何做?


当孩子遭遇较大的挫折和沮丧,感觉很难过时,常常会紧握双手、一言不发。当孩子意识到向父母坦白时会被父母责怪,被父母询问时便不愿意说。这种情况下,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和共情,不强迫孩子说出来,而是说:“妈妈/爸爸看到你这样也很难过,如果你愿意,可以跟我们沟通。如果不愿意,爸妈也不强迫,但你需要记住,爸妈永远都站在你这边……”当孩子感觉到被父母理解时,会自动说出来。即使不说,也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安慰。


8、孩子模仿你


场景:爷爷从老家出来,小男孩看到爷爷笑,他也笑;小男孩看到爷爷挠头,他也挠头;小男孩看到爷爷吃饭前用筷子敲敲碗,他也敲敲碗……爸妈觉得很奇怪,这孩子怎么爱模仿爷爷呢?


心理解码:“我喜欢你”。



父母如何做?


当孩子喜欢模仿一个人的细节动作,并且不厌其烦时,其实是孩子表达“喜欢”和“认可”的信号,孩子希望自己跟那个人一样。面对这种情况,父母需要留神孩子模仿的对象是否有不恰当或不正确的行为习惯。因为孩子在模仿的过程中,好的行为会被模仿,坏的行为也会被模仿。当孩子模仿到不良的行为,父母应该及时提醒帮助纠正,如果难以纠正、并且负面模仿持续进行,那么父母便要考虑是否让孩子远离。


9、摔玩具、丢食物


场景:一位小男孩接过妈妈递过来的玩具,狠狠地丢地上;当妈妈递过来一颗樱桃,也被小男孩狠狠丢地上。


心理解码:“我感觉不满”。


父母如何做?


当父母面对一个摔玩具、丢食物的孩子时,要结合孩子的表情分析:当孩子是“嘻嘻哈哈”的,孩子是在玩乐,常见的是空间敏感期的宝宝;当孩子的表情是不悦的,孩子便是发泄情绪——“我感觉不满”,“我生气”,“我不要这样”……面对孩子的情绪发泄,父母该停止递给孩子东西,让孩子冷静一会。


10、突然乱跑或捣蛋


场景:有客人来了,当客人坐下后,小男孩突然变成了一个“小疯子”:一会在客厅乱跑,一会夺过客人的茶杯不让对方喝茶,一会起劲跳舞……家长觉得奇怪:这孩子怎么突然捣蛋了?


心理解码:“我很兴奋”。


父母如何做?


当家里来客人,或者孩子遇到高兴的事情,便会做出跟平时不大一样的行为。故意挑衅客人或主动表演,常常是为了获得关注,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当客人离开,孩子便会一下子恢复平静。面对孩子这种行为,父母首先是理解,接着客观看待孩子的行为,避免孩子冒犯他人,虽然很高兴,但也不能做出让别人难堪的行为。


上面十个日常小动作背后的心理规律,你学会了吗?好父母,是孩子们的非语言“解读师”,也是孩子们的“心灵捕手”!


(完)



【幼儿说】:作者是小黄妈,一枚心理咨询师、一名二胎妈妈,专注早期教育与成长,只分享科学、有价值的知识。



您可能喜欢的内容(点击查看):


↓↓↓↓

点击左下角“原文链接”,帮你了解更多有关【幼儿说】。

    阅读原文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