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听话打一顿就好?这个心理学实验让很多人冒冷汗
【幼儿说】原创,转载请标出处
很多父母的口头禅是“孩子不听话?打一顿就好!”即使那些从没打过孩子的父母,看完这个实验都会别有一番感受吧?
有些父母尊崇暴力,总以为“孩子不听话?打一顿就好”,然而让人疑惑的是,那些一开始使用暴力的父母似乎需要经常使用暴力,并没有像他们当初所说的“打一顿就好”。
我认识的一个妈妈,她总是说儿子多么让人操心,她有个脾气暴躁的丈夫,孩子一不“听话”,丈夫便棍棒伺候。有一次,孩子因为乱扔脏衣服被爸爸打,打完后的一两天孩子确实是“规矩”了,脏衣服懂得放篮子里,过了没几天,这位妈妈困惑地发现“总是找不到孩子的衣服”,后来忍不住质问,好家伙!孩子把脏衣服全部扔进了床底,孩子因此又招来一顿打。过了半个月,乱扔脏衣服似乎是制止了,没多久父母出差,回来后发现遍地都是脏衣服,愤怒的爸爸又把孩子揍了一顿……事情似乎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正如一匹在刘易斯的《马和男孩》里被奴役的会说话的马一样,“被暴力强迫做某事的一个最糟糕的结果就是,当没有人在强迫你时,你会发现你已经失去了强迫自己的力量”。
一项戏剧化的实验
美国人类学家乔纳森.弗里德曼曾与同事做过一项戏剧化的实验。他们给不在同一房间的A、B两组孩子提供了吸引人的电池机器人,实验人员严厉威胁A组的孩子“不许玩”(含暴力元素),而只对B组孩子“温柔地告诫”,结果两种方式都有效地阻止了孩子玩电池机器人。
情况在几周后有了戏剧化的结果,他们安排一位陌生的实验者进入房间,让孩子们玩那个吸引人的电池机器人, 曾经被威胁的A组孩子有3/4很快就在玩,而B组却仍旧有2/3拒绝玩。实验结果表明,温柔告诫给了孩子选择的权利,大部分孩子有意识地选择不玩,这种选择便最终内化了孩子们的决定。看完这个实验,多少暴力教育的父母冒冷汗了?
暴力还是温柔教育,如何影响孩子的道德思维
类似地,父母的行为会影响孩子的道德思维。如果父母以暴力或威胁恐吓的手段教育孩子,孩子只是因为被强迫而改变行为,父母的这种举动这种目的并没有让孩子从内心里接受,属于外界施加的,也不会内化成为孩子们的意识,这样的孩子便会反复出现屡教不改的情况。他们的道德思维是,有父母在便不敢犯,父母不在便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所以说暴力教育不能起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而那些习惯温柔教育的父母,因为没有暴力强迫孩子的意志,孩子有选择听或者不听的权利,孩子会在父母温柔和耐心中,往往能理性地思考和接受父母的劝告,有意识地做出合适的行为。那些一开始自愿接受了父母劝告的孩子,由于人性的一致性,这些孩子在日后也趋向于遵从这种劝告,即孩子最初的决定会内化到孩子们的内心,最终影响他们的行为。父母温柔的行为没有让孩子的道德思维变质,相反孩子的道德思维还会变好。
为啥有些暴力教育家庭会觉得温柔教育更糟糕?
有些暴力教育孩子的家庭曾跟我说,“温柔教育对我家孩子没有效果,你一旦没暴力准翻天了。你家孩子能温柔教育,那是因为你家孩子性格好……”的确是这样,孩子因为暴力受到了伤害,他们已经不相信父母,对父母突然的“温柔教育”也持怀疑态度,更让人揪心的是,父母过往的暴力和冷酷,已经影响了孩子的道德思维。所以经常习惯暴力教育的家庭,无论他们继续暴力还是突然使用非暴力,都会感觉越来越充满无力感。
相反,如果一个家庭从一开始拒绝使用暴力对待孩子,他们的孩子也会变得越来越懂事、乖巧,这已经是被无数教育学家所证实的结论。那么暴力教育家庭的孩子没有救了吗?有的,只不过父母需要坚持丢弃暴力,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和耐心,不过这过程中的煎熬,没有几个父母能坚持得了,对于那些一贯习惯暴力的父母尤其如此。
温柔教育的力量
我见过不少温柔教育的家庭,他们的孩子往往自制力都比较好。小丸子是我以前一位老师的女儿,是个快乐的小女孩,她的父母从没打过她,那是因为他们知道,暴力不是教育的正确方式。他们经常的教育细节,大多数包含“温柔地告诫”、“平静地建议”、“微笑着监督”,小丸子从不会用哭闹要挟大人,也没有蛮不讲理,相反,她大多数时候会接受父母的建议和忠告,她有时也会告诉父母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耐心的父母有时也会采纳,还称赞小丸子有主见……
一个好的家庭会进入一个好的循环,快乐也会越来越多,麻烦会越来越少,父母也会越来越省心,这就是温柔教育的力量。没有经历过的父母不懂,没有始终如一的温柔教育理念的父母也不会懂。
纵使有时也会见到温柔教育的父母反映养孩子不容易,那么有谁养孩子容易呢?暴力还是温柔教育,唯一的差别只是多些麻烦还是少些麻烦,以及孩子是越来越懂事还是越来越肆意妄为,仅此而已。
温柔教育的最理想时机
幼儿说建议越早越好,越迟越难。
最理想的时机,应该是从孕育的那一刻开始,温柔地对待肚子里的宝宝,轻声细语地跟胎宝宝对话;
到宝宝出生后,无论是爸爸还是妈妈,尤其在难熬的头一两年,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始终以万般的耐心和满满的爱对待孩子的哭闹和小折腾;
到孩子慢慢长大,他们经历敏感期、执拗期,父母也要理解孩子的“捣蛋”和不听话,以更多的耐心和宽容对待孩子的成长;
到再大一些的时候,孩子们有自己的主见,进入备受挑战的青春期,父母的耐心和宽容,始终是一股温柔的力量,给孩子安全感和温暖,保证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本文关键字:暴力教育、温柔教育、儿童心理、亲子育儿、道德思维
作者:小黄妈,努力的二胎妈妈、心理咨询师、阅遍各路育儿知识、死磕正统亲子心理学、从儿子的绘本自学来的漫画。周一~周五分享原创的“读书心得”和“育儿经验”。
您可能喜欢的内容(点击标题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