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目的常哭闹怎么办?睿智爸爸用2天只问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幼儿说】原创,转载请标出处
你家孩子是否有过由于想吃某种食物或者想达到某个目的而大吵大闹的?你一般是如何应对的?那么该如何让孩子改掉这样的坏习惯?
给大家讲个故事。
安安是4岁的大孩子了,表阿姨从外国带回了奶粉,孩子不知道是真的喜欢还是觉得新奇,最近每天晚上都要喝奶粉,大人稍微慢一点都会引致孩子的不满,妈妈和外婆批评了多次都无济于事。
这一天,爸爸下班刚进门,就听见安安在大声地喊:“我要喝牛奶!我现在就要!呜呜……”外婆虽然责备了一句,但还是慌忙煮开水、准备杯子,安安嫌太慢了,继续朝外婆大喊:“我要喝牛奶,我要喝牛奶!”
爸爸走到安安面前,没有批评而是蹲下来温和地问:“安安,你知道什么叫忍耐吗?”安安摇头。
“忍耐就是等待喝奶的时候可以不哭!”安安有点茫然、似懂非懂的样子。爸爸摸了摸孩子的头,微笑着进了房间,没有再进一步说教。这叫留下伏笔,不强求一蹴而就,更有利于孩子改正。
第二天,安安又在为喝牛奶而大声哭喊:“我要喝牛奶!”这时外婆又奔上奔下匆忙准备。爸爸直视安安的眼睛:“还记得爸爸昨天教你的什么叫‘忍耐’吗?”
“忍耐就是等待喝奶的时候也可以不哭!”
“试试看,等待喝牛奶的时候不哭!”
孩子是个奇怪而可爱的生物,当你采用心平气和的沟通方式而不是强迫时,他们往往会很乖巧。安安努力憋着眼泪、抿着嘴尽量不哭出声音,一副委屈而努力的样子让人看起来很逗。
这时外婆将牛奶端出来了,爸爸趁机跟外婆说:“刚刚我们安安学会了什么叫忍耐!等待喝牛奶的时候也可以不哭,外婆看我们安安做得真棒呢!”安安咧开嘴笑了,赞扬其实是最好的教育,能引导一个不够优秀的孩子往优秀靠拢。
第三天,喝牛奶的时间到了,安安努力抿着嘴巴,看到爸爸回家立即汇报:“爸爸,你看!我在忍耐!”
爸爸竖起了大拇指:“安安学会了忍耐!真了不起!”
你家孩子遇到类似情况可能要好几次才能记住,这都是正常的,让孩子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不同的孩子他们接收信息的快慢是有区别的,但爸妈要记住的是,让孩子养成某项习惯,是一个不断提醒和巩固的过程。
上面是同意孩子的要求教会孩子自控的应对方法。
那么当不同意孩子的要求,而孩子却在哭闹要求呢?父母该如何做?
举个例子。
5岁的俊俊想吃冰淇淋,由于半小时前俊俊才吃了一个冰淇淋,妈妈不同意俊俊继续吃。俊俊非常生气地冲妈妈大喊:“我就要吃!”随后眼泪鼻涕唰唰流。
妈妈平静地跟俊俊说:“一天内只能吃一个冰淇淋,一周不能超过三个,这是规定,哭闹是没用的。”
俊俊没理会,继续哭闹不止。
“妈妈现在给你两个选择,一是你继续哭闹,妈妈去做家务;二是我们去看书,妈妈给你讲故事。选择一或者二。”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天性,孩子也不例外,他们往往能选择更为有利自己的方案。二选一也是引导孩子转移注意力的最好方法。毫无疑问,俊俊选择了二方案,一场哭闹就此轻而易举地化解。
如果你家孩子比较执着,选择了方案一怎么办?也没关系,那就让他哭闹去,大人采取冷处理,目的是告诉孩子:“不行就是不行,哭闹也是没用”。
有人说我家孩子会一直哭闹半小时,的确这么“坚持”的孩子让大人坐立不安,但只要你坚持下来,一两次之后,孩子意识到“哭闹真的没用”,自然会停止采用哭闹的策略。
最糟糕的莫过于大人一开始坚持拒绝,但当孩子连续哭了几分钟后就熬不住了,“罢了罢了,就依了他吧!”这样的结果是给孩子传递了信号——一定要哭闹大人才理会,当哭了几分钟妈妈就会投降,那我下次作要求就要哭闹并且坚持到大人理会。所以有时候教育孩子,实际上考验的是大人。
您可能喜欢的内容(点击标题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