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专注力差,过来人:捡豆子没用!大脑更喜欢什么?
今天推荐一种实用的亲子小游戏。
一个小女孩起床后,拿起了身旁的童话绘本,然后坐下来开始翻。妈妈也在旁边坐了下来,对女儿的表现很欣慰。这时奶奶路过,不小心踩了一下地上的布偶娃娃玩具,玩具发出清脆的一声“呱”,小女孩立即丢掉了手上的童话书,然后奔向布偶玩具。“才看了2,3分钟就玩玩具!”小女孩的妈妈跟我说。
▶为啥年幼小朋友的专注力总是差?
这个问题,幼儿说在过往的文章中屡次提起,年幼小朋友的专注力普遍会低一些,孩子年龄越小,专注力越低,这跟孩子大脑前额叶的发育不够成熟导致。但我们并不是等到孩子长大了,专注力就自然好了。在孩子的专注力方面,“静待瓜熟”是错误的,很多成年人的专注力也是很差。父母需要从孩子小时候就有意识地引导。
良好的专注力,对孩子很重要吗?当然重要。没有专注力,孩子未来的成长和学习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那些总喜欢在课堂开小差或讲话的孩子就是典型的例子。正如美国心理学家Michael Posner说,当一个孩子总能保持专注,会让整个大脑兴奋起来,这样的孩子也往往拥有超强的问题解决能力。超强的问题解决能力,常常被人认为是一个孩子最宝贵的能力。
▶“捡豆子”的小游戏常常没用?那啥才有用?
很多人推荐“捡豆子”的小游戏,说能培养一个孩子的专注力。可是,只要你是爸爸妈妈,并且曾经怂恿孩子捡豆子,你很快便发现,你家豆子的最终命运不是放在墙角发霉,就是被煮吃了。很多父母经常跟我提及,孩子捡了几次就不愿再捡!不吼就不捡。为什么?缺乏有趣性!很多孩子连玩玩具也没几次就丢在一边,更何况是平淡无奇的豆子呢?因为玩这个“捡豆子”游戏本身就需要专注力,就像达文西的手电筒,在有光的地方才能亮,没光的地方就不会亮。
今天,我推荐的是这个:
有一次,我撇下两娃,找了个安静的小公园晒太阳。没多久,一对母子手牵着手,在小公园里的小径上走着,不时地传来一阵阵爆笑声。当人懒洋洋地在温暖的阳光下日光浴时,这样的笑声能让人感觉很快乐。当他们走近时,我才发现,他们在玩一种有趣的小游戏。
妈妈喊:“白天。”
小男孩立即回应:“黑夜。”
妈妈喊:“尿不湿。”
小男孩回应:“尿好湿……”母子俩愣了一下,接着又是一阵爆笑……
这种游戏,有个专业名词叫“反向游戏”。
▶ 孩子常跟爸妈玩“反向游戏”,会有什么优势?
尤其能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知名加拿大认知神经科学Adele Diamond经过研究发现,小朋友从幼龄时期开始玩反向游戏,除了能帮助小朋友掌握抽象的语言概念、增强大脑记忆力,还有助于提高小朋友的专注力。为什么?因为反向游戏是做出相反的匹配,孩子首先需要专注地听,还需要在听完后把直线行进的思维180度转弯,才能迅速说出或做出相反的答案。
带肢体动作的“反向游戏”特别好
我家儿子瓜瓜3岁时,他刚学会流利说话,我便跟他玩了这个游戏。当我说“左脚”,他就要伸出“右脚”,而不是用嘴巴说。虽然难度比说出来的大,但孩子经常会因为做错而把自己逗得飙泪。我第一次跟他玩耍时,他能跟我玩了一个小时也不愿停下来。
加上肢体动作的“反向游戏”,能让小朋友越玩越投入、越玩越兴奋。为啥?幼儿说经常说,运动能让人获得愉悦感,因为人体在“动”的过程中,大脑能释放多巴胺。当孩子玩“反向游戏”时,加上“伸脚”、“抬头”、“左跳”、“右扭”……等身体动作,孩子的身体是在运动的,有助于孩子的大脑释放多巴胺,增加孩子对游戏的喜爱和投入。可以说,这是一种不用努力,就能悄悄培养孩子专注力的方式。大部分孩子都会喜欢,大家可以试试。
▶“反向游戏”也能提高大脑的反应能力
“反向游戏”是与直接思维是相反的,父母经常陪孩子玩“反向游戏”,相当于是在不断地锻炼孩子大脑的反应能力和思维的转折力,据说国外很多脱口秀明星在学习初期都玩这种小游戏。
可以说,苏格拉底在这方面也是高手。
据说有一次他在给学生上课时,他的彪悍妻子冲进来骂了他一顿,接着冲出门外拎回了一桶水直接泼在他头上。当众人在等待看戏时,苏格拉底竟然说:“我就知道,打雷以后必然下雨。”化解了尴尬,反应能力超强。据记载,苏格拉底在与学生讨论时,经常鼓励学生反方向思考的新颖形式。他这种形式,跟“反向游戏”有异曲同工之妙。
▶“反向游戏”适合的年龄与规则?
当孩子们3,4岁后,能与大人沟通,并且基本懂得日常的句子和词语的意思,父母们就可以跟小朋友玩了。
规则可以各种各样,形式也可以有多种,比如反向游戏不仅是词语的反向,还可以是动作或其他行为的反向,比如敲玩具鼓,当妈妈敲3下,孩子就需要敲1下,形成反向。爸妈们可以随意发挥想象力,也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与孩子间回应的时间要短,有助于提高游戏的有趣性,并且还能帮助孩子高度集中注意力。
人们说,人生只有一次做自己喜欢的事,是一种悲哀;智慧的父母懂得每天让孩子以喜欢方式做有意义的事,这是一种幸运!
(完)
【幼儿说】:作者是黄杏贞,幼儿心理科普作家、心理咨询师、二孩妈妈,专注早期教育与成长,只分享科学、有价值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