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打人?缺乏四步骤,父母的教育就没用


 

孩子经常打人怎么办?

 

在一个客厅里,几个孩子坐在地上玩过家家。玩着玩着,一位小男孩暴怒打人,他伸出小手,往他临近的一位小女孩的脸上抓了一下,脸上立即出现了三条红色印痕,小女孩“哇”一声哭了……

 

 

父母的困境

 

很多父母经常说,小孩一开始和别人玩得好好的,可没过多久就伸手打人,打周围的小朋友,甚至打爸爸妈妈;也有父母说,孩子在学校很乖,可回到家就打爷爷、奶奶;更有父母说,小孩一出门,就要开启“打人模式”,没有一天不被投诉的……

 

 

小朋友喜欢打人,似乎是普遍状况,可为什么孩子喜欢打人?最常见的原因是,幼儿处于快速成长的阶段,正因为他们成长得太快,他们每天感受到的外界变化过多,以此带来的兴奋、焦虑、悲伤等情绪过于强大。对应来说,小孩需要活动得多、玩耍得够频繁,才得以中和,否则便很容易通过肢体动作表现出来,所以打人的行为便很容易发生了。

 

面对孩子打人,父母怎么办?四步骤

 

步骤1、引导孩子表达感觉

 

孩子生气时,他们下意识的做法是大喊大叫、摔东西或打人。他们身边最亲密的人,往往是他们怒气发泄的对象。把“怒气告诉旁人”是孩子转变的关键。那么如何帮助孩子把“怒气告诉旁人”呢?“我知道你很生气”、“我知道你很难过”……当父母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便容易帮助小孩冷静下来;与此同时,父母对孩子的同理心,也能帮助孩子把感受告诉别人。

 

“是的,我很生气,因为他抢了我的玩具”,“我很难过,因为我的冰淇淋掉地上了”,“我很着急,我想吃蛋糕”……抒发了情感,获得了聆听,被他人理解的孩子,会慢慢习惯用“嘴”说,而不是用“手”打。

 

 

步骤2、冷静地与孩子沟通

 

“你怎么可以打人”,“你为什么总是不乖”,“你让我很丢脸”,“你是不是欠揍”……在这些话语的背后,是焦虑而着急的父母。有些父母感觉孩子屡教不改,或觉得小孩的行为愧对他人,便慌张地企图制止孩子。可是这些家长不知道,他们的不冷静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伤害了孩子的自尊,也给孩子带来了羞愧感。

 

步骤3、用坚定的语气告诉小孩——“你可以做什么”

 

心理研究发现,当一个情绪在人身上发生时,成年人需要调动大脑中的三个部位管理情绪,它们分别是额下回、杏仁核和脑岛。其中,额下回是负责分析判断的,杏仁核是负责处理与调控情绪的,脑岛是负责同理心与理解他人的。值得一提的是,幼儿的额下回、脑岛的发育尚不够成熟,可杏仁核强大,所以情绪先行是幼儿的行为特征。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情绪来了,父母便一大堆指责和否定,小孩大脑的杏仁核一直被刺激,与此同时,小孩大脑的分析和同理心部位功能未够强大,所以孩子的情绪会变得更暴怒。因此,我们面对孩子打人,应该是帮助小孩情绪冷静,而不是让小孩情绪的火焰烧得更旺盛。

 

如何做呢?不用“不可以”,而是“可以”。为什么?当孩子听到“可以”,他们更趋向于倾听,接下来也更容易依照父母的建议做事。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做错了这个步骤,他们更多地对孩子说,“不可以打人”,“不可以生气”,“不可以摔东西”……孩子听到越来越多的“不可以”,孩子便选择排斥,还会变得更生气。

 

 

除此之外,“你为什么打人,我也打你看看”,当孩子打人时,这也是很多父母常见的做法。事实上,这是非常错误的教育方式。这种做法犯了三个错误:第一个错误,如果孩子3岁以内,虽然他们会感觉痛,可他们的同理心还没发展成熟,体会不到“自己痛,别人也会痛”;第二个错误,父母以“暴”制“暴”,孩子的模仿力非常强,他们学到了更多的暴力;第三个错误,年幼孩子往往没能理解你打他们的目的。当下他们怕被你再次处罚,才暂时停止攻击行为,当你不在,他们便会继续打人。

 

排除了以上的常见错误后,我们该如何采用“可以”呢?

 

父母们可以对生气打人的孩子说,“你可以大声告诉小朋友‘我不喜欢你抢我玩具’”,“你可以说’我们一起吃吧’”,“你可以去玩荡秋千”,“你可以告诉爸爸妈妈”,“生气时,你可以用力揉纸”,“你感觉悲伤时,可以大声唱歌”……

 

步骤4、通过亲子“情绪演练”,帮助小孩学会情绪管控

 

孩子习惯打人,常常是因为他们顺从了大脑的反应,能改变吗?心理学研究发现,通过21次的情绪演练,可以帮助小孩大脑的回路与行为发生变化。

 

 

具体地,父母们可以通过情景扮演实现:

 

首先,爸爸或妈妈记录下孩子平时打人的“诱因”,常见的可能有“被抢玩具”、“被嘲笑”、“被霸占零食”、或“被排斥”;

 

其次,记录下不同的场景后,爸妈可以一个个地给孩子“示范”正确的情绪与行为反应;

 

最后,采用轮流扮演的方式。一开始,爸妈可以扮演生气的小孩,孩子扮演他们平时的玩伴。在第二轮时,角色调换。

 

经过日积月累的演练后,孩子大脑的回路会发生改变,最终帮助大脑在应对相同情绪时,懂得正确的处理方法,降低小孩情绪暴躁与动手打人的行为。

 

温馨提示:这个亲子演练,在孩子4岁以后便可以进行。

 

曾记得,心理学家科胡特说过,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情感,是我深深地理解你、接纳你……当我们理解孩子、接纳孩子,才能帮助他们改变……

 

(完)


【幼儿说】:作者是黄杏贞,幼儿心理科普作家、心理咨询师、二孩妈妈,已出版书籍《心理咨询师妈妈的科学育儿法》(获国家部级优秀出版物奖)。专注早期教育与成长,只分享科学、有价值的知识。


您可能喜欢的内容(点击查看):

1、最新研究:什么孩子比同龄孩子更爱撒谎、更难改正?

2、孩子6岁前要掌握的十项生活技能!六项以上才合格

↓↓↓↓

点击左下角“原文链接”,帮你了解更多有关【幼儿说】。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