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父母与孩子运动的关系。
有一个小男孩,6岁了,按理说已经到了主动与其他小朋友玩耍的年龄了,可是因为一些原因,小男孩不愿动,也不喜欢出门。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吃零食和看电视,结果体重100多斤,还戴上了眼镜。父母经常鼓励孩子外出玩耍活动,可孩子不喜欢,他的理由是:“一出门就流汗,好烦。”
小男孩的妈妈跟我说:“曾经给孩子报了足球,可是去了几次,孩子不喜欢,还说脚痛……”孩子不爱运动,可怎么办?这个小男孩的父母平时都很忙,几乎从不运动。幼儿说想起了一些研究。
▶想让孩子爱上运动?父母很关建?
有人说,想让孩子喜欢运动,父母要先爱上运动,这个结论正确吗?
加拿大统计局健康部曾经研究过当地的一千多个亲子家庭,发现父母平均每天20分钟的运动量,孩子就会不知不觉地平均增加5~10分钟的运动量。一个家庭的孩子,是不是经常活动,与爸妈正相关。简言之,孩子的运动量与爸妈的运动量有直接相关的关系。所以,如果你想让孩子养成运动的习惯,父母一定也要动起来。仅仅每天20分钟,孩子们也能在原有的活动时间上叠加,是不是很妙?
为什么会这样?大家可以理解为“家庭氛围”的作用。
当一个家庭的父母在家里都是看电视的,那么孩子自然也爱看电视;当一个家庭的父母每天都有安排时间运动,孩子也会大概率地跟随父母一起运动。除此之外,爱运动的父母的日常行为,比如谈论运动的好处、买运动工具、甚至观看与运动有关的视频节目……也会给孩子带来耳濡目染的“熏陶”作用。孩子受氛围的影响,自然增加了与父母运动的机会。孩子参与得越多,便越有可能养成习惯,养成习惯后,孩子长大后越可能保持运动的爱好。用约翰.梅迪纳的话来说,就是在父母带领下运动的孩子,未来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是其他孩子的1.5倍。
▶为什么越来越多家庭重视孩子的运动?
缺乏运动,是孩子近视的“症结”,除了幼儿说前段时间说过的这一点,运动还能提高孩子的身体免疫力,减少生病。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多父母都重视的好处——运动与一个孩子的大脑学习能力有很大关系。
为什么?2016年,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有一项研究证明,有规律运动习惯的孩子,成绩普遍比较好,大脑吸收知识更灵敏。背后其实是专注力。一个没有运动习惯的孩子,在经历过一段时间的规律运动后,自控行为、专注力和情绪力都有明显的提高。具体地说,就是运动能让这些孩子变得有耐心、更容易集中精神在他们的玩耍和学习上,情绪也不容易生气或暴躁。当一个孩子既能集中注意力、有耐心,又不容易生气,那么他们越能沉浸于学习,学习能力当然不错了。
经常有一些父母苦恼于他们的孩子的专注力很差、坐不住,不妨从运动方面试一试,说不定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家长们可以参与的一些亲子运动
小朋友能参与的运动很多,如果孩子年龄较大了,比如6,7岁以上,可以鼓励他们与玩伴一起参加有兴趣的运动,因为同伴效应能帮助孩子们相互模仿和学习,增加运动的热情。如果孩子5,6岁内,那么就常常需要父母的陪伴。当然,小宝宝在户外玩耍,比如奔跑、跳跃也属于轻度的运动,可如果想让孩子养成运动的习惯,父母可以选择一两个孩子有兴趣的、并且父母们也可以参与的,下面的是常见的几种运动选择:
游泳
有些宝宝出生后就被爸爸妈妈带到水里游泳。游泳不仅有助于妈妈们产后体型的恢复,还能刺激宝宝的触觉敏感,发展平衡能力。前提是爸爸妈妈需要懂游泳,才能参与这项运动,并且在游泳时,父母们还需要关注孩子的安全。不过,在水里,孩子和爸爸或妈妈都能运动得充分,孩子也会因为爸爸或妈妈在场而感觉心安。
舞蹈
民族舞、街舞、体操都比较适合亲子们进行的运动。如果爸爸妈妈刚好懂,随时可以带孩子一起跳;如果爸爸妈妈不懂,也可以选择一些兴趣机构;如果不想过于费事,爸妈们甚至还可以选择家庭式的跳舞机,跟随指令就可以进行。
跳绳
相比起前面两项运动,跳绳更为普遍,因为没有人不懂的。亲子俩可以轮流跳,也可以同时跳,还可以采用比赛的形式。如果想让跳绳更有趣,还可以加入游戏元素,比如看谁跳得少,谁就讲一个故事,或表演一段话剧。
周末短程自行车游玩
骑自行车结合畅游大自然,在绿水翠树间,聆听鸟儿啼叫,不仅大人能获得放松,小朋友也因为上路“自骑”而兴奋不已。有好心情,还有适度的运动,增加亲子情感,帮助小朋友更好地成长。
有人曾经跟我说,世上没有其他什么事情,孩子越苦越爱,又能收获甘甜的了,运动除外。快动起来哦!
(完)
【幼儿说】:作者是黄杏贞,幼儿心理科普作家、心理咨询师、二孩妈妈,已出版书籍《心理咨询师妈妈的科学育儿法》(获国家部级优秀出版物奖)。专注早期教育与成长,只分享科学、有价值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