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一度挤破头的择校期!
前段时间,身边有一位妈妈为了让孩子上名牌幼儿园,毅然辞职放弃了高薪职位,到一所名幼儿园担任教务管理职位,有时也兼职上上课。薪水虽然是原来职位的一半,可据说成为那所幼儿园的职工能为小朋友入园加分。“为了孩子,值了”,她说。有人说她是好妈妈,可她身边也有不少人持否定的态度,“为了一个幼儿园,有必要这么极端吗?”
想起了2016年香港TVB的一部名叫《没有起跑线》的纪录片。纪录片里,也有一位香港爸爸为了让孩子上名校毅然当教职工。片里还有一位妈妈的名言让我颇感震撼,她说:“想进好的大学,就要先进入好的中学;想进好的中学,就要先进入好的小学;想进好的小学,就要先进入好的幼稚园;想进好的幼稚园,就要先进入好的育婴院;想进好的育婴院,就要先赢在子宫内!”
BBC也曾经有一部名叫《School Swap——The Class Divide》的纪录片,据说英国经济条件好的家庭,都会尽量争取让孩子就读私立的名牌学校。因为有统计数据表明,接受私立学校教育的学生,虽然仅占人群的7%,可这些孩子长大后,却往往成为社会的精英,占据着国家的高级职位。首先,这些私立学校招收孩子时,孩子要经历严格的面试筛选制度,很明显,高智商的孩子或家庭教育资源丰富的孩子被优先挑去了;其次,私立学校拥有大额的经费,除了教育的质量有保障外,孩子们还有形式极其丰富的课外项目。
父母为择名校“挤破头”,到底值不值?
想起了一句有趣的话,它说,“不在乎的就没焦虑,有能力在乎的就无焦虑,你之所以焦虑,是因为既在乎又没能力。”所以有人说,为择名校“挤破头”的,是中产家庭的一场追逐游戏。不知你是否认同呢?不过,父母们为择名校“挤破头”,到底值不值呢?
同伴效应的存在?
幼儿说在前面提到,名校除了接收高智商的优秀学生,还有就是经费比较多。幼儿说经常聊“同伴效应”,即一个孩子的同伴,如果品格端正、爱好阅读、学习努力、开朗坚韧……那么这个孩子一定能从同伴身上学习到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做事态度。
可同伴效应有时也有负面的影响,当孩子的同伴,是一些言行粗鲁,动不动就打架,嘲讽他人,学习懒散,沉迷电视动画片的孩子,那么你的孩子也一定学会。即使在好的孩子群中,也会存在负面的同伴效应。例如,有些孩子很好学,每周十几个兴趣班,你家孩子可能会因为好奇或从众等原因,也想跟随;甚至在一些孩子圈中,兴趣班还分一般的和高级的,学习高级的不常见的兴趣班,有些父母会觉得品味更高雅,其他的父母也会倍感压力。虽然这样的“学习”氛围不错,可是人人争先恐后。
孩子们从小在高压中长大
择名校的家长们普遍竞争意识强,他们的孩子也不例外。虽然“竞争”是个中性词,可孩子在小小年纪就与高压竞争相处,可不是一件好事。
有一位妈妈曾经很感叹地跟我说,“你不想竞争,可别人在逼着你竞争。你的孩子落后了,就意味着会被老师不待见……小小年纪就开始‘战斗’,孩子们哪里还有童年?”
的确如此。记得有一次,我在一个小朋友的象棋比赛中,有个小男孩第一局就输了,回到观众席时,他的妈妈不是安慰他,而是盯着孩子的眼睛摇了摇头,小男孩的眼泪瞬间夺眶而出……太让人揪心了。
孩子们还那么小,就要被逼着开始竞争。小朋友从小就在高压力的环境下成长,会给他们的大脑发育带来负面的影响。有研究证实,孩子幼龄期压力过大,大脑结构会发生破坏性变化。例如,长期压力促进可体松的分泌,抑制大脑的思考与记忆保留的能力。这难道不是跟父母们赢在起跑线的初衷相悖吗?
未来取得大成就的人群特质,父母们别忽视
纵观国外无数研究,幼儿说总结了一些取得高成就的人群的共同特质,例如大家熟悉的巴菲特、埃隆.马斯克、乔布斯、比尔盖茨、扎克伯格……下面是被最频繁地提及的三个特质,值得父母们借鉴:
第一,是智商。
智商是天生的,环境只起到了部分的影响作用。有一项研究是预测婴儿期智商和成年后智商的关系。一些2月龄至8月龄的宝宝被请到实验室,研究者在他们面前摆放一个盒子,宝宝们不能打开盒子看,只能用手触摸盒子里的东西,接着让宝宝们辨认刚才摸到有哪些物体。辨认得越多的宝宝,智商越高,这些宝宝长大后智商也越高。
第二,是专注力。
大家应该听说过挖井理论:专注力差的人,在地上挖了一个浅坑就放弃了,他一生挖坑无数,可就是没发现泉眼;专注力一般的人,他虽然坚持了一会,但到泉眼快出现之前就放弃了;只有那些专注力足够好,不受外界干扰的人,才最终挖井成功。
另外,有一项研究叫“富勒顿纵向研究”,研究表明,智商越高的孩子,他们的专注力往往也会更好;但如果一个孩子的智商一般,可专注力很好也不错,这些孩子能集中注意力从事面前的事情,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这些孩子由于专注力不错,能让他们一直坚持目标到最终达成。
第三,是否有创造力。
托伦斯测试表明,小时候创造力越好的孩子,越可能获得较好的人生成就。但教育家Sir Ken Robinson经常在演讲中以研究案例警告父母,孩子们在幼儿园时,创造力常常爆表,但随着孩子们慢慢长大,接受的学校教育越多,孩子们的创造力渐渐消耗殆尽,最后到孩子们青春期,能被称为天才创造力的孩子不足1/5。
本来挤名校是为了让孩子更优秀,可如果孩子没变优秀,反而变得平庸了,这难道不是一种遗憾吗?
所以,名校不是孩子的“人生直升机”,有优有劣,为择名校“挤破头”的父母们,还是放松一些吧,为了孩子,也为了自己的生活……
想起了西班牙短片《Alike》,当所有成年人以赚钱和名利为目标,让自己失去了生命的色彩后,这种相似,也存在孩子们身上,孩子每天要为作业的对错努力,也为成绩的优秀而埋头在纸堆里……渐渐地,一个个鲜活的生活被蒙上了灰色。从此,孩子们也失去了生命原有的色彩,他们成了行尸走肉,成为地球上的一具具丧尸……殊不知,人生的快乐,只需要和家人在一起嘻嘻哈哈,或打闹,或画画,又或者在大树下感受欢快乐曲的旋律……
最后,我也想起了约翰·列侬的一句话,他说,五岁时,妈妈告诉他,人生的关键在于快乐;上学后,人们问他长大了要做什么,他写下“快乐”。可人们告诉他,他理解错了题目;他却告诉人们,他们理解错了人生……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