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智慧:为什么不要在他人面前教训你的小孩?


 

随着孩子们上学,小朋友的身影在公共场所渐渐频繁了。

 

最近在一饭厅遇见一对母子。看样子,小朋友刚放学,被接到饭厅参加家庭聚会。趁饭菜未上,孩子拿出作业本写作业。一旁的妈妈看了一下,突然大叫:“你怎么这么懒?马上把’加法’改成’乘法’!”他们饭桌上聊天的其他人马上安静,并且把目光投向那对母子。

“这孩子已经学了乘法,现在解题竟然还用加法!”妈妈对众人说。

 

孩子面红耳赤辩解:“‘加法’和’乘法’都可以的。”

 

这时妈妈坚持:“不可能,一定是你在偷懒!”

 

“小孩子不要这么怕苦怕累嘛!”旁边有人开始附和着批评孩子。

 

小孩委屈大哭:“老师真的是这样讲的!你们……你们一点也不懂!呜呜……”说着说着,孩子趴在桌子上哭的更厉害了。

 

孩子的自尊,父母们别“瞧不起”

 

记得蒙台梭利说过,儿童有一种强烈的个人尊严感,通常成人意识不到他们是很容易受到伤害和遭到压抑的。为什么?相比起成人,小朋友的心思更加细腻敏感。当他们感觉自尊受伤后,他们会愤怒、悲伤,甚至变得退缩、被动。另外,父母们需要警惕的是,自尊常常与习得性无助是“孪生关系”

心理学家马丁·赛利曼有一项经典的研究。研究人员把一只狗放在电箱里,给狗施以电击。刚开始,狗疯狂地跳、叫、撞击箱子,拼命地想逃离。可是,它的努力不仅没让它成功逃脱,研究者还给它加了一根绳子——它被绑在了箱子里。再次挣扎后,意识到没有任何作用,它便放弃挣扎。

 

这种情形,与一个家庭养育孩子很像。一开始,孩子可能做什么事情都充满热情与兴致。可是,当孩子多次被现实打击,或经常被父母嘲讽后,他们感觉自己的努力不仅没用,甚至还带来了沮丧、愤怒或难过。慢慢地,他们可能便不再作为,而是被动地听从安排,或即使被安排也缺乏动力。“反正不再被伤害、打击就好”,常常有孩子这样想。接踵而至地缺乏自信也是这些孩子的宿命。

 

有一位4岁的小女孩,与妈妈上街时,看上了一个粉色镶钻的漂亮发夹,央求妈妈买给她。小女孩高高兴兴地戴着新发夹回家后,有几个亲戚刚好在家里做客。小女孩的爸爸本来已经对妻子经常“乱买”东西给孩子有意见,再加上他觉得孩子小小年纪爱美颇为不妥,便对兴高采烈的孩子说:“丑死了,像一堆牛粪!”

孩子尴尬地看了看其他亲戚,刹时脸蛋涨红,冲上去就要打爸爸……

 

上面的场景,是孩子的妈妈复述给我听的。如果这位爸爸频繁地使用语言暴力伤害孩子,正如当一个孩子努力成为优秀的好孩子,但父母总是通过行为、态度或其他手段让他们泄气……结果孩子便是习得性无助。

 

好父母不是一味地无视孩子的自尊,而是真诚地尊重孩子

 

人际关系学专家Victoria Joseph可谓是这方面的模范。她的儿子曾经因为个子矮被同龄人嘲笑,继而自尊受创。她通过引导孩子自我认同“跑步快”、“成绩优秀”,帮助孩子恢复自信。当一个家庭真诚地尊重孩子,背后其实是父母或其他养育者的同理心在发挥作用。当父母对孩子拥有同理心,才能做到真心实意地考虑到孩子的感受。

 

如果父母对孩子有同理心,孩子的受益,不仅仅将是拥有自信心,孩子同样也是同理心满满的。值得一提的是,小朋友的同理心位于大脑的边缘区,当大人对婴儿的情绪经常能做到及时回应时,孩子的同理心能力就能获得成长。

记得有一次参加朋友家的孩子生日会。小男孩一大早,兴高采烈地自己做酸奶冰棍。到中午其他小朋友到访时,小男孩拉开冰箱,发现酸奶冰棍还是液体状——原来放错了冰柜区。这时一旁有小孩哈哈大笑“好笨”!小男孩面红耳赤。

 

妈妈耳明眼捷,迅速挤到孩子堆中,大声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人类的很多智慧,都是经历过无数次错误后得出的。这不,小达(被嘲笑的小男孩)第一次搞错了,马上就懂得了正确的做法,我们应该高兴!来吧,我们庆祝小达获得了珍贵的失败机会!”有可爱的小朋友开始鼓掌。

小男孩吃吃地笑了,笑得真温暖。

 

珍视孩子的父母,他们就像阳光,总会不自觉地散发着温暖,让孩子感觉到持续的温度……

(完)


【幼儿说】:作者是黄杏贞,幼儿心理科普作家、心理咨询师、二孩妈妈,已出版书籍《心理咨询师妈妈的科学育儿法》(获国家部级优秀出版物奖)。专注早期教育与成长,只分享科学、有价值的知识。


您可能喜欢的内容(点击查看):

1、为什么爱玩手机父母,对孩子来说是“害人精”?行为学家告诉你

2、小孩脾气坏?学英国妈妈拿出一只矿泉水瓶吧!情绪瞬间逆转!

↓↓↓↓

点击左下角“原文链接”,帮你了解更多有关【幼儿说】。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