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养育出消极的“乖孩子”


晚上,一个5岁多的小男孩,抱着一个饼干桶,一边津津有味地吃饼干,一边看电视。看着看着,饼干桶“哐当”一声掉地上,饼干全部洒在地上,电视看得太入神了!这时听到动静的妈妈从厨房冲出来朝孩子一阵怒吼,一会责备孩子浪费食物,一会责备孩子弄脏地板,一会又责备孩子不应该看电视……小男孩全程紧张地看着妈妈,一声不吭,甚至连动也不敢动一下。

第二天,第三天……妈妈每当想起那罐被倒掉的饼干,小男孩又要经历一次指责“不乖”。

这个孩子的爸爸很无奈地跟我说,他无法阻止妻子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孩子平时很多事情已经不敢尝试了……这种“乖”让他焦虑。

什么样的父母,会轻易养出消极的“乖孩子”?

不懂原谅的大人,会把孩子的心灵养成“侏儒”,自卑而萎缩;懂得原谅的大人,会把孩子的心灵养成参天大树,自信而蓬勃。美国斯坦福心理学家Carol Dweck认为,人的思维被分为两种,一种是成长型思维,一种是定型式思维。不懂原谅的父母,会把孩子养成定型式思维。这些孩子,或许从一开始跟其他孩子一样,都是自信而开放的,但是他们在慢慢的成长中,总是被大人指责和批评。他们可能吃饭慢了被骂,玩具收拾迟了被骂,就连他们想帮忙打扫卫生,拿着扫帚笨拙地做家务,不小心扫倒了地上的椅子也会被骂……

这些孩子慢慢地没了自信,行为也变得小心翼翼;甚至宁愿不做,也不要做错。这是一种消极的“乖孩子”,永远都不会犯错。

宝宝们天生不懂“乖”

认知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曾经说过,宝宝从出生后开始,就在努力学习掌控行为。

初生婴儿从跟母体分离的那刻,他们便努力寻找妈妈,听声音、闻体味,直至依偎在妈妈胸前才停止啼哭;

拉粑粑了、听到刺耳的声音恐惧了、饥饿了、感觉寒冷了……他们便大声啼哭,吸引妈妈来到跟前;

随着慢慢成长,妈妈喂牛奶、喂辅食时,宝宝可能会用小手紧紧抱着奶瓶、抓住吃饭的小勺子;

稍大后,爸妈买玩具给孩子,孩子会迫切地自己拆,而不是让爸爸妈妈拆……

“自我掌控”是学龄前儿童形成积极、主动心态的关键。这种掌控行为的建立,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起未来面对困难不退缩的习惯。但是,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他们不仅需要在成功中学习掌控行为,也需要在各种错误中学习掌控行为,获得别人正向的鼓励。但是当孩子们犯错时,如果大人常常采取不原谅和指责的态度,会毁掉孩子的掌控感,孩子不仅变得低自尊,连努力的动力也丢失,甚至不懂得自我原谅。

别用成年人的苛求,看待孩子的行为

孩子的成长,是一棵正在长大的树。就如玛利亚.蒙台梭利所言,孩子的成长,不会像成人那样有清晰的目的感,比如“走路以不会摔倒为目的”,“拿杯子以不摔坏为目的”,“玩玩具以不拆坏为目的”……这是成人才有的意识,而不是孩子的。孩子的任务是成长,一切行为以长大为目的,而“犯错”是肥沃而不可缺的成长养分。就像一棵小树,在阳光和雨露下,他们的小小心灵在各个方向探索和发展,延展出粗大的树枝,然后再延展出没那么粗的树枝……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和习惯,慢慢地从一棵小树苗成长为一棵粗壮的大树,这棵大树便构成了他们生命的一切,包括性格、习惯、快乐、心态……而那些不懂原谅孩子、不允许孩子犯错的大人,常常会把孩子养成了一个个“心灵侏儒”。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犯,孩子的精神成长被限制在父母为他们画下的小圆圈里,永远难以伸展。

什么是孩子不可缺的成长养分?

我有个朋友,曾经跟我说过她6岁时的一个经历,让我至今难忘。

那天,她趁爸爸妈妈外出,偷偷拿了打火机玩,后来去了邻居家找她的小玩伴。邻居家的大人也下地种田去了,两个差不多大的小女孩躲在房间里玩打火机。怀着好奇,她们开始偷偷地烧掉了房间里的一根系蚊帐的小绳子,看着慢慢退去的小火苗,两个孩子觉得很好玩。后来不知怎么的,棉被也被烧着了,两个孩子站在房间外睁大眼睛惊呆地看着房间内的大部分东西慢慢地被大火淹没。当邻居大人赶回家时,没想到邻居小女孩将错误全部推给她。当时年仅6岁的她被绑在树桩上,愤怒的大人还扬言要用皮带抽她。她吓得浑身颤抖,衣服裤子都湿了,不知道是眼泪、鼻涕还是尿尿浸湿的。她记得不停地对所有人说“我错了,别打我”……她的爸爸从田里赶回来,用粗糙的大手帮她擦掉了眼泪,默默地签了欠条。爸爸牵着她回家时,声音干涩地说:“做错事的学费,爸爸替你交了,长大了还给爸爸……”据说她爸爸那次签的欠条,他们家足足还了两年。

这次经历没有给她留下阴影,而是留下了爱和成长……每个孩子,犯错是必然的,重要的是,父母们要懂得恰当的原谅和正确的鼓励。

生活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错误不是不可原谅的,而是缺乏理解错误的智慧。孩子如此,父母皆如此……

(完)


【幼儿说】:作者是黄杏贞,幼儿心理科普作家、心理咨询师、二孩妈妈,已出版新书《心理咨询师妈妈的科学育儿法》。专注早期教育与成长,只分享科学、有价值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