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两岁半小男孩,去年9月份,刚好2岁时上的幼儿园,可是上了半年还是没适应。每天早上上学就哭闹,总说“一个人在家玩玩具,不要上学”;老师说孩子在幼儿园不爱说话,其他小朋友有时跟他说话时,小男孩会无故生气;有时会趁别的小朋友不注意,抓起对方的手就咬;当他被别的淘气小朋友打时,会哭上大半天,怎么哄也没用;每天放学时总会哀求妈妈“妈妈,我会变乖,你不要让我再去幼儿园……”
“是因为上幼儿园太早了吗?”小男孩的妈妈问我。
最近也有其他几位父母说了相似的顾虑,他们的孩子还不够3岁,甚至还有1岁多的,可是因为各种原因,打算过年后就被送幼儿园。
▶孩子3岁前上幼儿园,比如1,2岁左右,为何堪称“心理毒药”?
明尼苏达大学儿童发展研究所的儿童研究学者梅根R.古纳尔等人经过研究发现,刚入学的3岁以上的小朋友,他们体内的皮质醇水平上升。皮质醇上升,代表孩子此刻承受的压力和焦虑比较大。
在美国儿童与青少年精神医学会(AACAP)2012年解释分离焦虑的专文中,学者们发现,大部分孩子在3岁后才能对父母或其他照顾者建立起信任感,也有能力了解到,上学的分离也只是暂时的现象。可是,即便如此,3岁后的小朋友上学后也仍旧感觉不适应,即前面所说的皮质醇水平上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分离焦虑。既然孩子们3岁后才上幼儿园也会引发焦虑和紧张,那么对3岁前的孩子来说,带来的心理影响就更大了。
很多时候,我们能看到一些1,2岁就上幼儿园的孩子,他们在幼儿园门前,脸上写满恐惧和无助,个别宝宝甚至在家里听到“幼儿园”三个字就尖叫;如果是全托寄宿的呢?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恐怕是一辈子的。
奥地利精神分析师Rene A. Spitz曾经拍摄过一部纪录影片,记录了一些年幼的小朋友与家人分离后的情绪表现:当孩子与家人分离两个月时,表情茫然困惑,同时也变得难以接近,旁人一接近,孩子还可能会歇斯底里地尖叫;当孩子与家人分离三个月后,孩子的表情变得空虚和呆滞。
过早把孩子送幼儿园,还会影响孩子与父母的亲子依附关系。亲子依附关系,幼儿说在过去说过不少,典型的是玛丽.安斯沃思的陌生情景实验。那些在婴幼儿期注重陪伴孩子和及时回应孩子的父母,会与孩子形成亲密的亲子依附关系,因此这样的孩子的心理是健康的。后来安斯沃思的学生Mary Main做了一项长期的研究,她发现,幼年时期与父母有安全依附关系的孩子,长大后仍旧与父母保持相同的亲密关系。所以,我们能从不同的成年人与老父母的关系看出区别,有些成年人与父母从小到大都很亲密,而有些成年人与父母的关系越走越陌生,最终形同陌路。所以,幼年时期的亲子依附关系能决定孩子未来一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
除此之外,婴幼儿期的亲子依附关系,也影响着孩子未来的人际关系。比如,有些小朋友在幼儿园跟谁都可以玩,性格活泼开朗;而有些小朋友却很胆怯,甚至不敢跟别人玩;部分孩子甚至对别人保持敌视……这些都与亲子依附有脱不掉的关系。
▶当小朋友过于年幼上幼儿园,一些常见的消极表现
比如:上幼儿园后,反而更黏父母了,父母可能走到哪里,孩子便要跟到哪里;容易被身旁的声音惊吓;晚上频繁做恶梦或梦中哭泣;有些早已学会如厕的孩子,可能会突然喜欢尿床;部分孩子可能会出现怪异行为,比如突然说话口齿不清,突然喜欢躲墙角,突然拒绝与爸妈拥抱,突然爱上用衣服遮住脸……
当这些表现持续时间长,比如小朋友上幼儿园后2,3个月还表现频繁,甚至出现其他情绪行为异常,那么父母就要重视了。当然,也不能否认有个别年幼的小朋友从一开始上幼儿园就像逛自家房子一样自然的,可这是极少的。
▶那么,什么才是小朋友合适的上幼儿园年龄?
一般来说,小朋友年满3周岁就可以上公立幼儿园;部分私立的幼儿园,1,2岁就可以开始上。这是客观的条件状况。
可是,我们经常会发现,那些年满3周岁的小男孩,会比年满3周岁的小女孩,他们在刚上幼儿园时会表现出更多的焦虑和不安。这与男女孩心智成长不同步导致的,女孩子会比同龄的男孩子心智发展稍快一些。所以,不少儿童学家呼吁男孩子4岁上幼儿园会更容易适应。
所以,什么才是小朋友合适的上幼儿园年龄?原则是:3岁上学比3岁前好,3岁后上学比刚好3岁好。孩子年龄越大,心智越接近成熟,入园焦虑期也会越短,负面心理影响越少。
温馨提示:有些父母说,夫妻两人都需要上班,老人生病或因为其他方面的原因无法带孩子,家里也没有能力请保姆,所以想来想去,最终只能让1,2岁的年幼宝宝上幼儿园。他们也知道孩子那么小就上幼儿园会很痛苦,可是,他们却找不到更好的办法了。这种情况,我是相当理解的。不过,这些父母最好每天关注孩子的情绪以及心理状况,及时做好引导和沟通,尤其避免寄宿全托制。
纪伯伦说,儿女是从父母发射而出活生生的箭。一开始弓与箭贴得越紧密,未来箭便能射得越远;可是,当弓与箭还未贴得够紧时过快地放手呢?说不定一放手,箭就掉地上了……
(完)
【幼儿说】:作者是黄杏贞,幼儿心理科普作家、心理咨询师、二孩妈妈,已出版书籍《心理咨询师妈妈的科学育儿法》。专注早期教育与成长,只分享科学、有价值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