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中国父母养不出高情商的孩子?这话对吗?
四个小朋友在玩积木,两个7,8岁了,两个4,5岁。4岁模样的小女孩垒了很久的积木,也没拼成一个完整的,而其他孩子玩了一轮又一轮了。7岁的小男孩见到小女孩“笨手笨脚的”,就嘻嘻哈哈地嘲笑小女孩:“最笨的就是你了,你还是玩别的吧。”
可小女孩一点也不生气,她说:“谢谢你提醒,我还在努力啊!”
嘲笑人的小男孩怏怏地转过头,继续把弄他手里的玩具。
一旁的几个成年人朝小女孩投去欣赏的目光。
为什么爱说谢谢的孩子,情商更高?
“谢谢你提醒”,“谢谢你帮忙”,“谢谢你关心”……“谢谢”,常常被认为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学实践,是一种感恩的表达方式。脱口而出的感恩习惯,包含了孩子对他人的理解、感激,也包含孩子的自我满足和对自己行为的积极推动。正如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所说的,感恩是一种积极的做法,能帮助孩子改善情绪状态。康奈尔大学感恩心理研究者罗伯特·弗兰克也经过研究发现,感恩使人变得乐观,幸福度提高,健康程度也更好,让人的焦虑减少、不容易恼怒,还对别人更有同情心。当一个孩子总是以积极的情绪示人,就像本文前面的小女孩那样,那么这个孩子就相当于拥有了好情商。
情商有什么好处?
大家一定记得,2018年的世界足球比赛结束后,在其他国家球队的更衣室乱得就像垃圾堆的前提下,日本的球队在离开前,不仅把更衣室打扫得一干二净,还用俄语写了句“谢谢”,他们这种做法轰动了全世界,所有人都觉得他们的情商太高了——他们虽然比赛失败了,却还能保持一份感恩的心。
2011年,英国有一项专门的情商研究,他们跨越时间长河50年,从一群孩子的婴儿期一直追踪到他们的成年期,发现那些小时候情商越好的孩子,未来拥有人生的幸福感更多。这些人在成年后,无论在工作和生活上,都表现得比别人更乐观、更积极向上,也较少遇到抑郁和深重的挫折感,即使遇到困难,也能很快地回归正轨。他们也是一群快乐地生活、享受生活的一群人。
所以,情商高可以等同于生活积极,爱说谢谢等同于心态幸福。一句话,高情商的孩子,是幸运的孩子。
父母如何从小帮助孩子养成感恩的习惯?
有一次,儿子电话给爷爷说“带一个遥控飞机玩具回来”,叮嘱爷爷记得在回家的路上,顺便买一个玩具。儿子挂掉电话后,一脸开心,他自言自语地说“很期待爷爷回来”。儿子挂完电话后,我就感觉不妥,因为爷爷很可能搞不清楚孩子需要的是哪一种遥控飞机。结果爷爷回来后,真的是买错了,爷爷买的的确是遥控飞机,可只能遥控着在地上跑,不能往天上飞!
我看到儿子满脸失望,赶紧说:“爷爷小时候从没玩过什么遥控飞机,你也没跟爷爷说清楚是哪一种遥控飞机。现在爷爷很高兴地买回来了,他还以为你肯定会喜欢。所以,无论怎样的飞机,都代表爷爷的爱,所以你要跟爷爷说‘谢谢’哦。”
儿子想了想,觉得我说得很对,他的确看到爷爷很高兴,“一进门就喊我拆玩具了”,儿子说。接着,他便跑进房间跟爷爷说“谢谢”。从房间出来后,儿子就开始玩他的飞机了,即使不能飞上天的飞机,他最后也玩得非常开心。
网上经常有人说中国父母养不出高情商的孩子,其实这是“谣言”,没那么难。
具体地,父母该如何鼓励孩子多感恩呢?从五做法做起
1、父母以身作则,经常感谢孩子
从宝宝懂得把脏脏的尿不湿丢进垃圾桶,到小朋友“帮倒忙”般帮你拖地,再到孩子能独立外出帮你打酱油……父母就应该经常感谢孩子的付出。一方面,孩子会因为收获感谢而更积极地做事,另一方面,这个过程也会形成正反馈——孩子也懂得从细节处感恩父母的付出。
2、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感恩他人
幼儿说经常说,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父母的言行会轻易地被孩子学进骨髓里。
有一位妈妈跟我说,有一次下大雨,她和孩子外出时忘记带雨伞,一位外出回来的邻居老人把雨伞借给了他们。后来,妈妈和孩子归还雨伞时,给老人带了几只苹果表示感谢。她的女儿看在了眼里,有时上超市回来路经老人家门口,孩子就主动给老人送一些小水果或小零食。
3、鼓励孩子感谢别人的小帮忙
我常见很多家庭都缺乏这种意识,别人帮忙了,反而觉得那是理所当然;当别人没帮忙时,甚至会责怪他人。这种心态,无论大人还是孩子,他们的幸福感往往都很低。他们常常会因为别人“没有怎么样”而苦恼,甚至从此怨恨他人。
别人即使是举手之劳,也是需要感谢的,因为没有人有责任要帮你。当孩子养成了总是感谢别人的小帮忙的习惯,他们的心灵常常是欣喜的,他们心灵的窗儿明净,充满欢愉。
4、把感恩变成一种“仪式感”
尝试“睡前感恩5分钟”或“每周感恩日”,“仪式感”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养成习惯。因为偶尔的感谢,不会养成一个感恩的孩子,经常感恩的孩子才是。当孩子养成了经常感恩,他们便善于从他人的行为里,发现一些可贵的东西,这也有助于孩子未来的人际关系。像我在前面提过的,日本人的感恩行为,赢得了别人的尊重和好感。
5、“小大人”日
父母们可以在每一周或每一个月里,安排一天为“小大人”日。在这个特别的“小大人”日里,孩子们可以适当地承担爸妈平时做的事情,例如拖地、叠被子或做饭等。当孩子们经历父母平时做的事情,就知道爸妈每一天都不会很轻松,孩子尤其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能体会到每一件事情之所以能完成,是爸妈在上面花了时间、精力和心血……最终,孩子就会更容易理解父母、理解他人。
所以,嘴上经常挂着“谢谢你”的孩子,比“讨厌你”的孩子,成长得更满足、更快乐。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