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小时候爱哭是好事!长大在三方面更有优势


大热天的,街上,一个小男孩因为拆冰淇淋的时候,一滑手,冰淇淋掉在了水泥地上。看着水泥地上的正在慢慢融化的冰淇淋,“这是用我的零花钱买的……”,小男孩哇哇大哭起来。这时,旁边的老人皱着眉头嘲笑孙子:“别像个女娃似的!你是个男子汉!哭什么哭?丢不丢人?”孩子的妈妈怒怼:“男孩也可以哭得像女孩!你不懂就别瞎说!”老人也被激怒了,婆媳俩开始对骂起来。

小朋友的哭声常常让成年人听起来难受,也有研究证实,小孩的哭声介于刀子刮玻璃与指甲刮黑板之间,所以有些人为了让孩子快点“止哭”,有时便不择手段。可是“男孩子不能哭”,这种观念是刻板印象,虽然这位妈妈可以用更理性的做法与老人沟通,但她对男孩子哭泣的看法,幼儿说却是非常认同的。

常见的家庭,对男孩们的刻板印象有哪些?

男孩子必须是坚强的,不应该是脆弱的;

男孩子不能随便哭;

男孩子不能玩洋娃娃;

男孩子不能拥抱或抚摸毛绒玩具;

男孩子一定要数学好;

男孩遭到挑衅一定要反抗……

为什么大人对男孩的“刻板印象”,会给男孩带来“不公平”?

1、男孩的情绪得不到舒缓,不利于成长

在刻板印象中,“男孩子不应该像个女孩般哭”是普遍的看法。幼儿说经常说,情绪是一种心理状态,如果长期压抑,会成“高压罐”,最终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心理医学经常呼吁,传统的男子气概会导致男孩们不快乐,不利于男孩的身体和心智发展,未来还会导致男性的寿命比女性短寿命更短。

除此之外,哭泣是一种“天生的释放器”,能帮助孩子的悲伤、痛苦、沮丧等情绪得到平复。所以,在刻板印象盛行的环境里,男孩们常常比女孩更缺乏耐心、情绪更容易暴躁就是这样的原因。

2、男孩内心的痛苦,希望大人能“看见”

孩子感觉难过了就会哭,男孩子也是如此。正如专注研究“哭”的荷兰心理学家阿德.温格霍伊斯说,“眼泪传达出无助,尤其在人类最脆弱的童年时代。”换言之,在幼年时期,男孩们常常需要父母的帮助和关爱,否则就可能会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

当男孩子因为身体的疼痛而哭泣,当男孩子遇到挫折而痛苦哭泣,当男孩子因为玩具摔坏了而悲伤哭泣……背后都是男孩们的行为动机——他们希望大人能“看见”他们的痛苦,他们需要关注、需要安慰、需要理解。

可刻板印象阻止了这些。

3、大人对男孩有同理心,男孩会更善解人意

孩子的行为与大人的行为是“复制”的关系,当大人总是对孩子有同理心,未来孩子也会对父母和他人有同理心,孩子也会变得善解人意。2016年《家庭心理学》杂志有一项研究证明,来自家庭的支持,是孩子们压力的“缓冲器”,家庭的支持对孩子足够多,对孩子充满同理心,孩子会从这样的家庭受益,孩子们会在应对压力时有更大的优势,陷入抑郁的概率也会比较低。男孩们尤其如此。

鼓励孩子不要压抑情绪,却不是鼓励孩子用负面情绪“支使”他人

有一家三口进了一服装店,妈妈要进试衣间试衣服,小男孩开始哭闹:“不要!不要试衣服!”见到妈妈没理会,还开始排队进试衣间时,小男孩开始尖叫,尖叫声引起了旁人侧目。爸爸尴尬地安抚孩子,不停地重复说:“一会就好,一会就好!”但无济于事,孩子仍旧哭闹尖叫,一副势必让妈妈不能进去的姿态。

这时妈妈反倒淡定,她笑着对小男孩说:“知道吗?你的强迫对我没用。我今天要试10条裤子,你如果再哭闹得凶狠一些,反而会增加我的战斗力,那么我就要试多10条裙子……你试试看!”小男孩听到妈妈的话,虽然叉起了腰,眼睛故意不看妈妈,但是哭闹声反而小了。当妈妈进了试衣间,小男孩干脆就没哭了。

在小朋友成长的过程中,有些孩子不知不觉地就学会了用“哭”惩罚或支使大人,以为哭得越激烈,就越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事实上很多家庭都是这样,孩子哭了,大人就为了让孩子尽快止哭而向孩子让步。教育原则没了、养育标准毁了,孩子掌握了放肆的主动权。可以说,如果不想孩子用负面情绪“支使”他人,父母就要从一开始拒绝孩子们的这种做法,帮助孩子养成有话好好说的习惯。

可以说,小时候有爱哭特质的男孩,长大往往最幸福!

有妈妈曾经问我:“我怎么知道孩子什么时候的‘哭’是因为悲伤,什么时候的‘哭’是为了支使他人呢?”

的确,有时很难分辨。这方面,爸妈们可以预先与孩子约定,例如上面的例子,妈妈在试衣服之前,可以与孩子沟通好,“妈妈等会要试试衣服”,如果孩子答应了,可到了服装场却哭闹不让妈妈试衣服,这时就可以考虑孩子是故意闹别扭,以企图控制大人的行为。

所以,除了故意哭闹,男孩子的泪水是需要父母们重视和宽容的,因为孩子的泪水,和欢乐同样重要……

 

(完)


【幼儿说】:作者是黄杏贞,幼儿心理科普作家、心理咨询师、二孩妈妈,已出版书籍《心理咨询师妈妈的科学育儿法》(获国家部级优秀出版物奖)。专注早期教育与成长,只分享科学、有价值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