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老人沟通难?看人家儿媳妇怎么做吧


瓜瓜有一次看动物世界时,他看到一只受伤的北极熊妈妈在雪地里跟北极熊宝宝走着,但是到了冰水里,熊妈妈让熊宝宝骑到了自己头上,很努力地避免熊宝宝浸湿。虽然冰水池的范围不大,但熊妈妈因为受伤显得很吃力。

瓜瓜说,“爷爷奶奶和北极熊妈妈一样”。我好奇问为什么。瓜瓜跟我说,有一次刮台风,爷爷背着他从外面赶回家,奶奶在一旁撑着雨伞,风很大,到最后奶奶抱着他,帮他挡住雨水。到家里时,爷爷奶奶都淋湿了,只有他还是全身干干的。

 

瓜瓜说得神采奕奕,我感觉到他的双眼里,满满的都是爱。

有一位妈妈曾经告诉我,她觉得她家的奶奶难以沟通。这位妈妈每周都会用心安排时间带儿子外出,有时到公园玩,有时到郊区爬爬山。虽然花不了多少钱,但每次回到家,她都会被老人责怪,老人说她“浪费钱”,“有钱还不如买好吃的给小孩吃”。这位妈妈跟老人解释说,小孩子每天基本的饮食已经能够保证营养了,带孩子接触大自然有很多好处,老人却不以为然。

婆媳矛盾,其实不只发生在中国。德国进化心理学家Harald Euler等人对3000名被试的调查发现,在众多的家庭关系中,婆媳关系的评价最低;人类发展学家Karen Fingerman在研究一群老人有关婆媳相处的问题时,也得出相似的结论。所以,婆媳矛盾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婆媳矛盾,虽然从基因与遗传的角度,婆婆可能对有血缘关系的子女有更多的包容,而对儿媳妇却常常有着客观的评价甚至成见。但是,学者们在研究中也发现,不少老人常常有通过控制感实现在家庭中的自我价值的心理需求。

 

例如有一项研究是这样的: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安排一群孩子探望某间老人院的老人。研究人员把老人们分成两组,其中一组老人可以决定自己被访问的时间和时长,另一组则没有这样的待遇。一段时间后,第一组老人表现出对生活有更多的积极性。这其实是人类的求生本能在起作用,虽然很多人没有留意到。

老人们的这种表现,被学者们称为“知觉控制”。在常见的家庭中,大多数老人因为退休了或者没有工作,日常生活中再也没有什么大追求,所以他们常常需要在家庭中通过制造某事“影响力”来实现自我价值——“我虽然老了,但是我还有用处”,背后是老人们的自我尊严。这,也是我们这些年轻父母常常忽视的。

正因为不够理解老人行为背后的原因,年轻父母们经常难以理解老人为什么总做出与年轻人的期望相反的行为,例如:

 

“我们希望孩子们自己吃饭,但老人却喜欢追着孩子喂饭”;

“我们希望孩子慢慢学会自己穿衣,但老人却以孩子不懂或容易着凉为由帮孩子穿”;

“我们希望孩子做家务洗衣服,让孩子养成劳动的习惯,但老人却认为孩子们玩扫把、玩水”;

“我们希望孩子听故事看绘本,但老人却把电视当哄孩子的‘保姆’”;

“我们希望孩子生病时,可以按照科学的途径对症下药,但老人却凭借缺乏科学性的经验,胡乱买药给孩子吃”……

这是无数年轻父母的心声。老人们的行为受自我价值驱动,虽然他们不知道,也不愿意承认。所以便出现了无数家庭的年轻人评价老人“总是与我作对”,“不听劝”等。

当我们知道了老人们“自我价值”的心理需求,想办法在其他方面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能否改进隔代沟通呢?

有一位经常看幼儿说的文章的妈妈,她曾经向我分享过她的亲身经历。

她的儿子乐乐4岁,平时由奶奶在家里带,但小男孩不肯吃青菜,因此常常便秘。孩子的奶奶很担忧,觉得这样发展下去,以后会“坏了肠胃”。老人每顿一定要强制孙子吃半碗青菜,吃不完就打小手,导致孩子每次吃饭前表情忐忑。孩子的妈妈觉得孩子不应该被奶奶这样野蛮地强迫。

有一次吃饭时,这位妈妈对老人说:“妈,其实每个人脑袋里都有一条‘害怕虫’,就像你害怕到医院看医生,孩子害怕吃青菜一样。你还记得乐乐去年,因为嘴巴里的青菜太长,导致青菜的一头卡在牙齿,一头堵到喉咙的情形吗?那次乐乐被吓坏了,所以他从此就害怕吃青菜。你看啊,乐乐很喜欢吃你的焖豆腐,我们也很喜欢。对乐乐来说,你做的焖豆腐不仅好吃,还因为他不害怕豆腐。我觉得我们可以让孩子自己与‘害怕虫’斗争,我们不要强迫,让孩子慢慢战胜它……”

 

奶奶听到自己做的焖豆腐得到肯定,喜上眉梢地说:“我有时也担心青菜太硬,他吞不下……那就让他慢慢来吧!我以后不强迫了。”

除此之外,让这位妈妈意外的是,有时孩子遇到其他害怕的事情,例如孩子不敢一个人晚上上厕所,孩子的奶奶也变得很宽容:“奶奶知道你脑袋里有‘害怕虫’,奶奶也有,我可以在门外陪你……”

这位妈妈也常常故意称赞老人“越来越懂得与孩子沟通”,老人很高兴,对待孩子也变得开明了很多。

这位妈妈使用的方法,其实就是三明治沟通法。先赞美对方一件事,接着把自己对对方的期望放在中间,最后再加一个肯定的期待。

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年轻人不仅要知道老人的年龄,更要知道老人的心思!

 

(完)

已同步到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