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生气的父母,如何才能养出好孩子?


有一次,我住在一朋友家里。晚上的时候,朋友的丈夫和儿子在玩耍。两人在扮演怪兽追绵羊。

爸爸:“快跑,怪兽要来吃绵羊了!”

孩子:“啊……”孩子一边叫一边跑。

妈妈:“你怎么老是扮演那么恐怖的动物?不能扮演好动物吗?”

爸爸:“你觉得我要扮演什么?”

妈妈:“青蛙怎么样?”

这时爸爸便对着孩子大叫:“快跑,大青蛙要来吃你了……”

 

我们常常有惯性思维,即使教育孩子也不例外。一些习惯用“哄”、“骗”、“吼”、“吓”、“羞”等错误对待孩子的父母,他们中有很大比例的人知道这些做法不对,可一旦面对事情时往往很难“拐弯”。难怪古代哲学家王阳明说“知行要合一”,知道了不代表做到,所以父母们要时时警惕思维惯性。

 

去年,我接触过一对父母。他们也知道自己对大儿子的教育“很粗鲁”,但就是忍不住:

 

例如当孩子每次欺负弟弟时,他们就忍不住“唬”孩子:“你是一个恐怖的哥哥,明天太阳升起来时,你会被独眼睛怪物带走,永远也不能回家……”独眼睛怪物是这对父母和孩子曾经在街上看到的贴画图案。虽然那个独眼睛怪物从没出现,可因为父母把小男孩贴标签“恐怖”,小男孩的行为真的变得“恐怖”起来,爱尖叫、狠狠地打弟弟,把玩伴的脸抓出血痕;

例如当孩子每次在客厅大吵大闹扔皮球时,孩子的父母会对他说:“你是个‘惹人讨厌’的孩子,你比街上的小乞丐还要惹人厌”,小男孩的行为真的变得“惹人讨厌”起来,孩子不仅会在家里踢球,还踢食物、踢打宠物猫;

例如当孩子每次抢别人的玩具时,父母会批评他“像个恶霸,没人爱跟你玩”,孩子越来越爱欺负别的孩子,也真的没人愿意跟他玩……

 

这对父母说:“我们知道做得不对,可是脾气来的时候,就什么也顾不上了……”

虽然如此,但人常常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只要决心足够,并且采取行动的时候。后来,这对父母借鉴了我的坏虫子情绪管理的做法,继而做了一些相应的改变。

举个例子,当人发火的时候,那是因为脑瓜里的“生气虫”跑出来了。可是人们常常因为正在暴怒关头而“不自知”,当他们一旦“认识情绪”,就能很好地帮助情绪降温。所以,夫妻两人商定“情绪降温机制”,当一方发现另一方发火时,及时诙谐地提醒:“气势汹汹的生气虫杀过来了,快逃啊!”很多时候,另一方便会“不好意思”了,生气情绪便消减了不少。

得益于积极的情绪提醒,孩子也获得了父母正确的对待:

当孩子欺负弟弟时,父母向大孩子提起,他曾经在街上为了保护弟弟而打退爱欺负人的小朋友的经历;

当孩子在客厅乱踢乱丢时,父母向大孩子提起,他曾经帮忙打扫卫生,把客厅清扫得一尘不染;

当孩子抢别的小朋友的玩具时,父母向大孩子提起,他曾经给别人送玩具的友好行为……

 

孩子慢慢地在变化,这对父母也惊讶地发现,孩子的优点越来越多了。“知行合一”的本质,其实是父母不仅把正确的方法用在孩子身上,父母自己也要做到。美国教育学家约翰.杜威说,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形成性格。大人的不良情绪行为获得提醒后,刺激大脑前额叶皮质更健壮,不仅有助于做出理性的教育行为,孩子也因此获益。他们受到父母积极的行为对待,便不容易出现病态的行为性格。

有一位妈妈曾经向我分享过这样的一个瞬间:

她带两个女儿在家里打扫卫生。小女儿的任务是用扫帚把地板上的碎纸扫走。可是因为小手不够灵活,把一些纸片扫进了柜子底部,想扫出来都成问题。忙得心烦气躁的妈妈看到便生气了,她对小女儿说:“别扫了,你去玩玩具!”这时大女儿的话提醒了她:“妈妈,你常常教育我们要勤劳,妹妹在学习勤劳啊!”妈妈很感激大女儿的提醒,她不仅向小女儿道歉,还耐心地教孩子如何把纸片从柜底取出来,如何控制手中的扫帚等。

 

 

嗯,养育孩子是一场修行,孩子们的大脑叶皮质慢慢成熟,我们的也是。

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写道: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

一棵树摇动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如想了解更多有关坏虫子情绪管理的做法,大家可以参考我的书籍《心理咨询师妈妈的科学育儿法》)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