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思想家悉达多讲述过这样的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被毒箭射中,别人着急地找医生希望挽救他的生命,但这个人却问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比如谁射的箭?那个人身高怎么样?对方什么名字?什么肤色?我被哪种箭射的?怎样的弓?怎样的玄?怎样的羽?怎样的毒药?结果这个人因为耽误了求医死去了。
这个人一味地关心无关紧要的事,而忘记了真正重要的事情,这与“专注力缺陷”很相似。被外界的事情吸引了注意力,从而浪费了时间,事情也没做好。番茄工作法的创造者弗朗西斯科·西里洛说过,当你能专注地完成任务,实际上就是在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那么你就能获得比别人更大的成功概率。所以专注力能提高人生的成功率。
在专注力方面,牛顿身上有个有趣的故事。话说有一天,一位朋友拜访牛顿,当饭菜都准备好,正要吃饭时,牛顿突然想到什么便奔进了实验室。朋友觉得牛顿很无礼,吃光饭菜后不打招呼就走了。后来,牛顿从实验室走出来,看到了被吃光的饭菜,喃喃自语说:“我还以为我未吃饭呢,原来已经吃过了” ,接着又走进了实验室继续工作。所以,高度的专注力让牛顿成为了杰出的物理学家。
但是,也有人说分心有助于孩子的创造力。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认知心理学家Holly White和Priti Shah有关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症)与创造力的研究中,发现那些成年以后仍旧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症的人,创造力优于没有ADHD的人。一位名叫布莱恩.伊诺(Brian Eno)的大师级先锋派音乐人便是这样的传奇例子,这位大师常常被人爆料“专注力糟糕”,他在创造音乐时不是聚精会神,而是随便写一堆卡片,卡片上面也是一些无厘头的文字,例如“做事的顺序”、“强调缺点”……然后抽取任何一张卡片,便根据卡片上的内容创作。让人意外的是,这位大师很多优秀的作品都是通过抽卡片触发灵感的。这便是分心带来的创造力。
但是也有人质疑,当一个人成为大师后,分心才能促进创造力,而一个小孩子肚子里没半点“墨水”,没有知识也没有技能,分心只会让他离成功原来越远。很多心理学家都认同这种说法。当一个孩子因为专注而变得优秀后,专注仍旧对他很重要,但有时分心一下,便能给这个优秀的孩子带来创造力。所以,专注力对一个年幼孩子的成长来说,仍旧很重要。
那么,长期缺乏专注力,会是什么结局?
小时候,我有一位同学,他被老师称为“零关心”,因为没人知道他关心什么。他最大的特征是在上课时眼睛看着老师,脑子却在想着别的事情。有一次,老师让他回答什么叫“先人”,他说“仙人嘛,就是仙女,很漂亮的姐姐……”,引得哄堂大笑。这位“零关心”长大后成为爸爸,听说有一次用自行车载着儿子上街,半路上儿子上厕所,这位“零关心”突然想到什么,便自己骑着自行车跑了,把儿子吓得从此不敢跟他上街。这位“零关心”在他老父亲的帮助下开了一间小商铺,他最大的特征还是人在商铺坐着,脑子却在想着别的事情。他的儿子不得不在一旁“站岗”,以防小偷在“零关心”的眼皮底下作案。
当然,这是一个极端的事例,但也说明了一个事实:缺乏专注力,很可能一事无成。
神经学家Baba Shiv曾经有一项研究,他发现那些注意力差的学生,更容易向舒适、享乐、诱惑屈服。例如,研究者让一群正在学习的孩子选择接下来的项目,在“跑步、看电影”中选择,或在“吃健康蔬菜、可口零食”中选择,注意力弱的孩子往往选择的是“看电影”或“可口零食”,而不是积极或健康的选择。
别小看这种选择偏好,这种偏好将反映在孩子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
缺乏专注力的孩子,早上起床洗漱时可能会在洗手间玩水;
缺乏专注力的孩子,阅读时可能想着吃蛋糕;
缺乏专注力的孩子,写作业时可能想着某部动画片的情节;
缺乏专注力的孩子,上课时可能想着放学去哪玩;
缺乏专注力的孩子,背古诗总是记不住,因为他可能想着抽屉里有块糖;
缺乏专注力的孩子,学画画时可能想着别人弹钢琴很酷……
最终,专注力差会阻碍了孩子潜能的发展。
所以,专注是心灵的聚光灯,没了专注,心灵的光就变得微弱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