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我的……”两个样貌相似的孩子在操场上追逐,看得出大概是两姐弟。弟弟一边追着姐姐一边喊:“这是我的,还给我!”眼看被弟弟追上,姐姐赶紧把手里的玩具水枪丢到围栏外面,引发弟弟的尖叫和捶打……
家里两个孩子争抢东西似乎很常见。抢玩具,抢洗碗,抢看电视里自己喜欢的节目,抢妈妈陪自己玩喜欢的游戏……无数父母经常说,“鸡犬不宁”,“经常教导他们要一起玩”,“什么都要抢”……
两个孩子间的冲突频率,你家算频繁吗?
有家长说,“每天争抢十多次”,“至少4,5次”,“1,2次吧”……每个家庭二孩的争抢状况不一。
多伦多大学曾经有一项研究,他们观察了一些家庭中孩子间的互动情况,并计算冲突次数。结果发现,两个孩子间的年龄相差3岁以下,他们的冲突频率为每小时6.3次;相差4岁到7岁间的孩子,他们的冲突频率为每天3.5次。相差7岁以上的孩子呢?大多数情况下玩不到一块。看来,两个孩子年龄越相近,闹矛盾的状况越多。
另外,研究者还发现,孩子们冲突的起因,往往是因为“东西”,例如日常中的玩具、文具、零食、玩耍的机会,或拥有某个事物的权利……这部分的冲突原因占了95%。
父母:较常教导“谁的东西由谁分配”,可没用,为什么?
有父母曾经对我说,“经常要求孩子先到先得”,“谁的东西谁分配”,可一旦到了具体情况,孩子还是一如既往地争抢。幼儿说曾经说过,孩子们在儿童时期,以自我中心为主导思维;另外,年幼孩子的自控力较差,看到喜欢的或好玩的东西就要拥有,便容易引发争抢。
二孩冲突,其实有好处?
国外育儿专家们常常说,兄弟姐妹是孩子们“最初的人际老师”。为什么?
孩子们在玩耍中,慢慢地便知道别人与自己不同,也会慢慢地了解到他人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也会在冲突中探索出如何解决矛盾、促进和谐的方法……这些都是人际交往中的基础。家庭研究学者Jonathan Caspi发现,那些从小关系和谐的手足,上学后与同学相处得也较好。看,这就是“最初的人际老师”带来的正面效果!
警惕手足欺凌
手足冲突很常见,几乎每对二胎孩子间都会发生。而手足欺凌属于部分家庭的情况,却需要父母们特别警惕的。为什么?幼儿期的手足欺凌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心理学研究者Dieter Wolke经过研究发现,如果孩子在幼龄期长期经历手足欺凌,即一个孩子通过各种手段总是欺负另一个孩子,例如孩子总被霸占玩具、或长期被另一个孩子抢夺零食……这个被欺负的孩子长大后会有抑郁倾向,更可能会堕入自残或自杀的深渊。
父母的处理方法
我们常见在大部分的家庭,父母面对孩子闹矛盾时会把孩子拉开,或从公平的角度帮孩子分配东西。可是这种做法,被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的研究者认为“不太合适”。原因是父母对孩子冲突的介入,虽然能较快平息冲突,但孩子们由于学不会自己应对的方法,类似的冲突在未来很快会重复。
所以,当孩子们争抢东西或在其他方面起冲突时,父母们可以先在一旁观察,遇到危险时及时制止,否则最好把解决的机会留给孩子自己。慢慢地,孩子们会探索出如何更好地与他人的相处之道。
忌讳父母偏心
如果说,父母介入二孩间冲突属于下意识,可偏袒某个孩子,可能便是“故意”了。有一项来自普渡大学的研究,研究者发现:大人在处理孩子们冲突的态度,会深深地影响手足关系终生。“那些长大后仍旧记得手足冲突的成年人,他们能够详细地描绘父母的各种偏心”。可以说,童年不幸福的孩子,伤害会如影随形。
如果孩子们真的是闹得不可开交,我们可以看看下面这位妈妈的做法
话说有一个家庭,两姐妹相差1岁,姐姐4岁,妹妹3岁。某天姐姐生日,生日当然要自己切蛋糕啊,可妹妹不干了,“我也要切!”两人便开始争抢切蛋糕的塑料刀子。眼看两孩子你推我撞,好几次几乎把蛋糕推倒在地……
妈妈灵机一动:“你们看!蛋糕上面的巧克力和樱桃挨一起……这样,妈妈帮你们安排了A、B选项:A选项,负责切蛋糕,但不能先选择吃哪一块蛋糕;B选项,不切蛋糕,但可以随便选择想吃哪一块蛋糕。你们选一个!”最后,妹妹选择了A,姐姐选择了B,两人都称心如意。
记得,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我们所经历过的美好事物,其实都是永不失去的,只是被卷存典藏着,一旦打开了,就会在记忆中回香,从遥远不可知的角落飘回来……孩子们的童年,变成记忆中或香或涩的味道,取决于当时的环境……
(完)
【幼儿说】:作者是黄杏贞,幼儿心理科普作家、心理咨询师、二孩妈妈,已出版书籍《心理咨询师妈妈的科学育儿法》(获国家部级优秀出版物奖)。专注早期教育与成长,只分享科学、有价值的知识。
您可能喜欢的内容(点击查看):
1、小男孩上课专注力为“零”,妈妈“三个小任务”后,差点以为换脑了!
2、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劝告:小朋友到底能接触电子屏幕多长时间?
↓↓↓↓
点击左下角“原文链接”,帮你了解更多有关【幼儿说】。
发送给作者
最多40字,当前共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