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隐性伤害常来自父母,孩子很无助却没几个人留意


这类隐性伤害常来自父母,孩子很无助却没几个人留意

2017-03-08 幼儿说 幼儿说 幼儿说

【幼儿说】原创,转载请标出处


你会常常觉得你真的爱孩子吗?如果是这样的话,你该好好阅读今天的文章了,说不定真不是那么一回事。


多年前有一次因为做家务从梯子上摔下脚扭伤严重,我不得不坐轮椅一周。从医院服务台的那一刻开始,我感受到与孩子关系的微妙变化。



我坐在轮椅上等待家人跟护士沟通,抬高头才看见护士小姐头上的护士帽。护士小姐一把粗嗓门从高耸的服务台后面传出,让人总想站起来看清她粗嗓门背后的样貌。突然一阵内疚感侵袭,因为我想起在好几天前,也是在同一间医院,我带孩子看病。孩子因为多次攀爬护士台被我责骂得泪眼婆娑,他一定也是想跟大人一样,能跟护士小姐平视,看清护士台后面护士小姐的样貌吧?孩子这点好奇心,被我当成淘气不听话了。


回到家后,因为成了病人,不用忙家务做饭,百无聊赖中推着轮椅到书架拿书。书有点高,我一用力,一本书皮“哗啦”一声破了。那一刻我又想到了孩子前段时间特别喜欢看书,但总是因为扯坏书而被我责怪。孩子当时该多委屈呀?




午饭后,家人和孩子都不在家,我感觉口渴便往茶柜上端水杯倒水,因为坐轮椅身居低位,茶水洒了一身,最后喝完放杯子那刻,杯子由于放得不稳滚落地上“哐当”一声摔破了。在瓷片的碎裂声中,我又想起孩子2岁时模仿大人倒水,水不仅浇了一身,还把爸爸喜爱的杯子摔坏,因此被他爸爸罚站了一个下午。



午后没多久上厕所,我把轮椅滑进洗手间看到马桶那一刻,懵了,马桶比我想象中“伟岸”,我又想起了无数个晚上,孩子半夜到了洗手间却仍旧尿裤子、委屈掉泪的情形。我该是个多么不靠谱的家长啊。



好不容易上完厕所后洗手,手伸进水槽中,因为位居低位,水沿着手臂滑进了衣袖里,冰凉冰凉的,有种奇妙的麻酥酥的感觉。怪不得孩子洗手时总喜欢玩水,那是因为水流触发了他们的感官世界。



整个下午,我一直处在深深的懊恼中,当我身处跟孩子同样的视角,我能看清很多事情,也看到了自己作为父母的不少失误,也辜负了孩子们的努力,把他们置身于孤立无援中。难怪同理心是亲子关系的纽带。如果为人父母有同理心,父母与孩子间的矛盾会更少,亲子关系也会更加融洽。


父母的同理心,对孩子到底多重要?


有个小男孩从幼儿园回到家后很不开心,还说不想再上学。妈妈没有急于说服孩子,而是张开双臂,把孩子轻轻搂在怀里,静静地听孩子倾诉,还不时地用手轻拍孩子的肩膀。孩子慢慢地诉说着,情绪也渐渐恢复平静。到倾诉完之后,孩子心情愉悦地笑着挣脱妈妈的怀抱,蹦跳着走出门跟邻居小朋友玩去了,第二天早已忘记了前一天的不快。妈妈没说一句话,事情就已经解决了,那是因为孩子从妈妈温暖的怀抱、轻拍肩膀的慰籍中,感觉到妈妈的心与自己贴得那么近,这就是同理心。


护理学家Teresa Wiseman说,同理心就是连结到我们自己心里能了解那感受的东西。父母的同理心,对孩子有这样的魔力:


1、孩子的行为会更积极与正能量


因为父母的同理心,孩子觉得被理解和接纳,从而更愿意做出正面的行为。就像上面不想上学的小男孩那样,妈妈言行举止流露出来的同理心,让孩子感到温暖,很快忘掉阴霾,继而以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所以,幼儿说告诉你,有同理心的父母,孩子的人生观往往是积极和颇具正能量的。


2、孩子会更快乐与善解人意


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共情,他们内心身深处每一丝情感都被父母理解,这样的孩子心里没有阴霾和疙瘩,他们喜欢跟父母分享,肚里也藏不住秘密,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烦恼也容易被父母发现。得益于父母的同理心,他们的孩子也会对他人具备同理心,行为和思想也会更善解人意。有研究表明,父母有同理心,他们的孩子未来会较少得抑郁或孤独症。


有同理心的父母,会在日常生活中这样对待孩子:


先给大家分享个亲子小故事。


大街上,有个孩子哭闹不止,因为他的冰淇淋掉了。妈妈没有批评孩子,但她不断地安慰孩子,让孩子不要哭。似乎事与愿违,妈妈越哄,孩子哭闹越厉害。最后妈妈放弃安慰,继而静静地坐在孩子身边,盯着地上的冰淇淋发呆。很快地,孩子便停止哭闹问妈妈在干什么,妈妈说了一句“我也在难受”,孩子“噗”一声笑了。



1、父母有同理心,就是接受孩子的观点、不加评论


无论对还是错,同理心父母首先是接受孩子的观点、不加评论,更不会上升到对孩子的人格攻击。世上没有所谓的绝对的错还是对,孩子也不是我们的附属品,他们具备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当你看到孩子的行为跟自己的人生观冲突时,第一时间是表示理解。


2、父母有同理心,就是能看出孩子的情绪,尝试与孩子交流


当孩子难过了、懊恼了,父母要有觉察孩子情绪和表情的能力,为孩子的高兴而高兴,为孩子的忧伤而忧伤,然后还要告诉孩子你的感受,以表达共情,最后可以从善意的角度给孩子提供帮助,如果孩子乐于接受的话。


缺乏同理心的父母,常常会这样说话:“别哭了“、”别闹了,“你怎么老是这样”;缺乏同理心的父母,经常会以大人的标准要求孩子:“你就不能理智地控制情绪”,“如果我是你,我就不会看一点儿电视”;缺乏同理心的父母,还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你应该如何如何做”,“早就跟你说过,你咋不听”,“你如果不按照我说的做,小心挨抽”……留给孩子的,将是痛苦和无助。


最后用一个温暖的小故事提醒爸妈们:不要忘记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一个小女孩带着双目失明的姐姐到街上玩,玩着玩着,妹妹竟把姐姐忘记了,自己一个人跑回家。全家人心急如焚地找了半天,最后才在街上找到满脸惊恐的姐姐。虽然爸妈很生气,但他们没有责怪妹妹一句话,而是用毛巾蒙住妹妹的眼睛,把她带到街上走了一圈。回来后,妹妹满脸愧疚地流着眼泪跟姐姐道歉,从此两姐妹形影不离。这就是同理心的培养。


本文关键字:同理心、情感伤害、亲子关系、幼儿教育、儿童心理



作者:小黄妈,努力的二胎妈妈、心理咨询师、阅遍各路育儿知识、死磕正统亲子心理学、从儿子的绘本自学来的漫画。周一~周五分享原创的“读书心得”和“育儿经验”。


您可能喜欢的内容(点击标题查看):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