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父母要经常模仿孩子?原来还有这种说法


为什么父母要经常模仿孩子?原来还有这种说法

2017-04-07 幼儿说 幼儿说 幼儿说

【幼儿说】原创,转载请标出处


孩子们常常模仿父母,但如果父母模仿孩子,会发生什么结果呢?


场景1:


一个小婴儿躺在婴儿床上,小手小脚挥舞着,嘴巴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这时小婴儿的妈妈凑到他面前,微笑着看着小婴儿。


“呃……”小婴儿看着妈妈,皱着眉头发出声音,似乎在跟妈妈说话。


“呃……”妈妈也皱着眉头,嘴巴发出相同的声音。


“啊……”看到妈妈回应,小婴儿手舞足蹈更起劲,微笑着发出了另外一个声音。


“啊……”妈妈也学着小婴儿手足挥舞,再次发出了相同的声音。


“哎呀……”小婴儿更加兴奋,跟妈妈交流得愈加投入。


妈妈同样也以相同的举动回应,屋子被母子俩温馨而愉悦的“交流”萦绕着,小婴儿对妈妈似乎更依恋了。


场景2:


公园里,一对父女吸引了旁人羡慕的目光。


小女孩大概4,5岁,或许是因为心情好,一边走一边迈开了舞步。爸爸兴致来了,走到女儿前面,也迈开了同样的舞步。


小女孩哈哈大笑:“哈哈……爸爸,你跳得太丑了……”


小女孩不甘落后,继而跑到爸爸前面,跳起了另一种舞步。爸爸随后也冲到女儿前面,模仿起了同样的舞步,女儿笑得前仰后翻。


接着,女儿再一次冲到爸爸前面,学起了鸭子走路。爸爸随后也冲到女儿前面,同样学起了鸭子走路……


公园里的不少人们为父女俩络绎不绝的笑声驻足,多么快乐的父女啊。


离开公园的时候,小女孩脸蛋红扑扑,她今天过得特别愉快,她似乎更喜欢跟爸爸呆一起了。


场景3:


一天清晨,7,8岁的小男孩从房间里出来,妈妈提醒他说:“衣服穿反了。”


小男孩不以为然,“穿反就穿反呗,我喜欢穿反。”妈妈欲言又止,最终没说话,而是走进了自己房间。


不一会,妈妈也从房间出来了,小男孩一看到妈妈的样子,哈哈大笑:“妈妈,你太丑了,哈哈……别告诉别人你是我妈,哈哈……”原来,妈妈也故意把衣服穿反了,看起来有点滑稽。


妈妈看到儿子的反应也笑了,“别告诉别人你是我儿子!你比我更丑……哈哈……”


两人在镜子前扭起了腰肢,笑累笑够后,母子俩把衣服穿正,牵着手嘻嘻哈哈出门了。


场景4:


咖啡厅里,一位30多岁的男人因为某件事情跟坐在对面的父亲发生争执。年轻人脸色涨红,神情激动,指责父亲顽固不化。


老父亲沉默不说话,小心地捏着一包代糖抖一抖,轻轻撕开一角,往面前的咖啡内倒进三分之一包糖,最后手指捏着杯子的柄轻轻抖动让糖溶化,而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用小匙搅拌……


年轻男人静静地看着面前老父亲的一举一动陷入沉思,“爸爸喝咖啡的样子,跟我一模一样啊,我终究是爸爸的儿子,我的很多习惯,都是从爸爸身上学来的……”


年轻男人神情平复了不少,目光里流露出愧疚:“爸爸,我可能有点冲动了……”


模仿促进喜欢,这就是幼儿说今天要说的主题。想让孩子跟你更亲密,那就有意无意地模仿孩子吧。



模仿导致亲密的心理实验


2004年,荷兰研究者巴伦做了一项实验,实验大概是这样的:他让实验人员有意无意地在一些孩子面前模仿这些孩子某些动作和姿势,随后装作把自己的铅笔掉落在孩子面前。多轮的实验结果表明,孩子更愿意帮模仿自己的那些实验人员捡起掉落的铅笔。所以,巴伦认为,模仿行为能让对方喜欢你,对你有更多的好感,有益于关系变得更亲密一些。


2010年,Van De Velde 通过实验对该理论进行了补充,他认为大人不要模仿孩子的生气行为,虽然模仿生气偶尔会让孩子哈哈大笑,但大多数情况下会让孩子讨厌你。因为孩子会联想到嘲讽,以及认为父母没在意自己的情绪,继而会激惹孩子更多的负面情绪。


虽然如此,仍旧影响不了亲子模仿的威力,因为大多数有意无意的亲子模仿,往往都能起到正面的情感促进作用的。因为无论是父母模仿孩子,还是孩子模仿父母,模仿导致的相似促进喜欢,喜欢导致亲密。


亲子模仿的注意和提醒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的年龄越大,别人的模仿行为要充分延缓才行,否则不仅不能促进喜欢,孩子反而会认为别人带着目的故意而为之,甚至会怀疑对方是否有精神问题。所以,父母这种模仿对越大的孩子来说,要做得越有意无意才能起到正面的促进效果。这个年龄该如何界定呢?一般是到孩子接近青春期,父母就要把这种模仿做到足够延缓和不明显才行,因为青春期的孩子,思维已经接近成年人,他们懂得理性思考和质疑了。


当然,亲子模仿并不是促进亲密关系的唯一原因,有时候亲密的亲子关系是众多因素集合而成的结果,但这种模仿行为仍旧不失为促进亲子关系的一块敲门砖,相信我,你和孩子都能从这种模仿中得益。


幼儿说最后提醒:这里的亲子模仿,仅仅指肢体动作姿势、表情和语言语调方面的模仿,而尚未涉及习惯和性格等深层次方面的模仿。


本文关键字:亲子模仿、喜欢亲密、家庭关系、情感培养、家庭早教



作者:小黄妈,努力的二胎妈妈、心理咨询师、阅遍各路育儿知识、死磕正统亲子心理学、从儿子的绘本自学来的漫画。周一~周五分享原创的“读书心得”和“育儿经验”。


您可能喜欢的内容(点击标题查看):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