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戒纸尿裤、5岁分房?不靠谱养育“标准”你犯了几个?


3岁戒纸尿裤、5岁分房?不靠谱养育“标准”你犯了几个?

2017-12-26 幼儿说 幼儿说 幼儿说

最近看到一个难过的故事。


一位妈妈给我留言,说了这样一件事:这位妈妈的儿子5岁了,还不敢自己一个人睡。孩子的爸爸被儿子的“懦弱”激怒,一气之下把儿子反锁在房间内。孩子一开始强烈拍门哭闹,孩子的爸爸采取各种恐吓,说再吵就把他扔街上之类的话,不知是哭累了还是吓到了,孩子到后面不再哭闹和拍门,夫妻俩以为孩子接受了。第二天早上打开房门,孩子蜷缩在柜子里,满眼血丝,很明显一夜没睡。从此变得不爱说话。


我问为什么要这么野蛮地对待孩子“分房睡”呢,这位妈妈说“网上不是说5岁就一定要分房吗?”



我突然感到难过,如果这样的话,我们这些70,80后的大部分成年人,小时候到小学5,6年级才分房,甚至没条件分房的人也一大堆,按照这些“不……就……”的说法,不都一个个出问题了?


这些不靠谱的养育“标准”,你到底犯了几个?有多少父母还在犯呢?


1、“发育标准”表



上面这张表,大家可能最熟悉不过了,很多儿童医生、很多家庭父母都以此为孩子发育的标准,否则就被视为“不正常”。虽然某些版本可能有差异,但所谓的“标准”却是统一的。


一位亲戚家的女宝宝5,6个月时接受体检,医生说这么大了还不会翻身,说宝宝“发育不正常”,建议他带女儿到大医院全面检查,怀疑脑瘫可能。这位爸爸吓坏了,妻子也哭了,觉得天要塌了。两个人在无比焦虑中问我怎么办,我说可以再观察观察,迟了并不代表不正常。我还说,很多孩子都没符合所谓的“发育标准”,这套所谓的标准只能参考,不能视为“最终期限”。过了一个月,宝宝果然自己翻身了。

对此,早在1998年就有一位女科学家Karen Adolph特意观察一群孩子,她发现孩子们都没有按照所谓的“标准”成长,但毫不例外地,每个孩子都很健康。这些孩子中,有些孩子5个月便会爬,但有些孩子7个月还不会爬;有些孩子没经过爬行就走路……。每个孩子的成长模式都不同!传统的发育标准,根本“不科学”。哈佛头脑和教育研究者托德.罗斯说,这些平均的“标准”,其实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已不再适合。


2、3岁前戒纸尿裤


网上有不少说法,说宝宝3岁前一定要戒掉纸尿裤,否则就如何如何,让人心惊胆战。事实上,英国5岁孩子穿着纸尿裤上学的现象十分普遍,美国孩子4,5岁仍穿纸尿裤的也一大堆……举这些例子目的,不是说人家如何正确,而是是为了说明,孩子戒纸尿裤,其实没有“统一标准”,3岁也不是最终期限。


认识一位妈妈,她的儿子3岁还需要用纸尿裤,眼看要上幼儿园了,家人决定让孩子“赶上步伐”,不仅清空了家里的纸尿裤,还让孩子每天在固定时间点一定要小便。结果弄得孩子很紧张,折腾了1个多月,孩子不仅没戒掉,还有些小便“失控”的症状,大人和孩子都心力交瘁。


事实上,从科学的角度分析,2岁宝宝的括约肌已经差不多成熟,所以父母在宝宝们2岁开始如厕训练会更轻松和顺利。但实际上有数量不少的部分孩子,上幼儿园了还需要用纸尿裤,这些孩子的括约肌发育比别的孩子稍慢,还有些孩子是因为心理未足以成熟到胜任独立如厕。倘若用所谓的“标准”强迫孩子,会给孩子增添焦虑,反而不利于孩子独立如厕。


3、5岁前分房睡


5岁分房是最近几年网上才有的说法,说5岁前不分房会让孩子性早熟。实际上这个说法没有人做过任何科学调研,可以说不能成为“标准”,也不适宜当标准。我在上面说过,我们这些已经为人父母的群体中,小时候5岁前跟父母分房的有几个呢?说实话,我小时候二十多个堂兄弟姐妹中,他们5岁前,不用说分房了,分床的也没一个!现在他们也没出现什么心理异常,相反,他们都有健康的人生。小时候身边一些常常在一起玩的小朋友,他们也没有按照这样的标准。有一个小时候经常玩的小男孩,跟爸爸一直睡到了上大学,现在他是一位性格阳光的老师。

当然并不是鼓吹不让孩子分房,而是就像Karen Adolph所言,每个孩子的成长模式都不同!有些孩子的性格比较独立,他们很早就可以独自睡;但有些孩子的性格比较脆弱、安全感不足,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慢慢接受、慢慢适应;还有些家庭不具备“分房”的经济条件,这个所谓的“标准”只会徒增焦虑和恐惧。不过,有关成人的隐私,在孩子面前是需要规避的,这才是关键所在,而不是分床还是分房的形式。


4、老大憨老二精


很多网文都说,“老大憨老二精”,“老大比老二聪明”,还有说法是“老大往往盛气凌人和保守,老二富有创造性和反叛精神”……仅凭这三个说法,我们就发现矛盾了,但很多父母仍深信不疑。出生顺序决定性格这种说法,其实可以说是伪科学。2015年,德国莱比锡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2万个孩子的数据发现,出生顺序对孩子性格没影响。2017年,美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2万调查数据发现,出生顺序对孩子的智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智商和性格,不仅取决于遗传基因,还有养育环境,这些养育环境,包括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给予孩子的爱是否足够,父母对孩子教育的投入,父母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孩子与同伴的关系等,这些都会综合地影响孩子的智商和性格。


有句话说的很好,父母们都希望养出独一无而的孩子,但他们养着养着,就把孩子套在了一个个“模子里”了……别忽视每个孩子的独一无而,而盲从所谓的“标准”!


本文关键字:成长标准、儿童心理、早期教育、家庭养育



一句话认识【幼儿说】:

我是小黄妈,亲子心理咨询师,二胎妈妈。专注早期教育与成长,最爱“淘”国外心理学家们有价值的育儿知识,插自学的丑萌漫画。周一~周五等我哦!

温馨提醒:

1、每天都收到大家留下的不少留言,虽然不能每一条都能回复,但是每一条都有看!

2、你的留言会被幼儿说收集起来,成为未来写文章的主题。因此,即使你现在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回应,也会在幼儿说未来的文章中找到答案。所以,不要错过幼儿说每一篇精心准备的文章哦!




您可能喜欢的内容(点击查看):


↓↓↓↓

点击左下角“原文链接”,帮你了解更多有关【幼儿说】。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