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父母们“熟视无睹”的孩子心思。
话说儿童节快到了,某天小朋友聚会,有朋友给小朋友送六一礼物。
现场好几位小朋友,送礼物的朋友也不懂小朋友心思,礼物直接摆在客厅让小朋友自己挑,这可制造了不少小麻烦。
有些小朋友比较“挑”,拆完自己手上的礼物发现不是自己喜欢的,又去拆另外一个。
最后姗姗来迟的一位小男孩看到自己手上已经被拆掉包装的礼物很不高兴,跟妈妈哭闹说:“我不要这个,我要没拆过的礼物!”
小男孩的妈妈认为孩子在故意捣乱,“拆没拆还不是一个样子,你再哭就不给你了!”小男孩一副泪汪汪委屈的样子瞪着妈妈。
看来真的是太不懂小朋友心理了!
我们身边也常常有不少父母想当然地以为,送孩子玩具或礼物,反正总要拆的,就先帮孩子把包装拆了,这可让孩子的快乐“减分”不少呢!
▲为什么送小朋友礼物,父母一定要让孩子自己拆?
1、“拆”的过程,也会给孩子带来不少快乐
作为父母,我们常见的是,小朋友在拆包装的时候已经沉浸在无比多的快乐中。
美国神经科学家Brian Knutson经过研究发现,多巴胺会促使人期待得到奖励,但不能感觉到奖励时的快乐。什么意思?当孩子在拆包装时,对着面前的“潘多拉盒子”,“未知”和期待会促使大脑分泌多巴胺,孩子因为期待已经充满快乐。相比之下,当礼物真正被打开后,所得到的快乐未必比拆包装时更快乐。换言之,“期待”比“真正得到”的快乐可能更强烈,有时甚至“真正得到”时并不如想象中快乐。
好比我们成年人在憧憬要买某件东西时,憧憬带给我们的快乐,常常比真正买到时更愉悦。小朋友在拆玩具或礼物的过程中,大脑中多巴胺的分泌,已经给孩子带来了不少快乐,如果父母剥脱了孩子“拆”的过程,甚至想当然地帮孩子包办,会让孩子得到礼物的总快乐“减分”不少。
记得有一次,孩子的爸爸给大娃买了一只机器人玩具,奶奶觉得包装太脏了,想先拆掉。这时大娃从门外冲进来:“别动!我来!”那种紧张感就像被人动了某件宝贝一样。
除此之外,我家两娃也非常享受“拆快递”的过程,家里所有拆快递的活儿,全部由他们“承包”了。因为每次看着他俩拿着小剪刀,就像两只小猴子那样乱蹦乱跳,其实也会给父母带来莫大的快乐。
2、“自己拆” VS “别人拆”,快乐程度不同
曾经有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心理学者做过一项“吃巧克力”的研究。
研究者把被试分成两组,第一组被试需要遵照“步骤”吃巧克力:先把巧克力的外包装拆到一半,选择里面其中一片,再拆开内层的银色纸,最后放进嘴巴咀嚼;第二组被试没有任何步骤,直接把一条已经被拆好的巧克力放进嘴巴咀嚼 。吃完后,第一组被试比第二组被试对巧克力更高的评价,觉得香味更浓郁,估价也更高。正如幼儿说在上面提到,“拆”的过程,也会给孩子带来不少快乐,“期待”是不错的“快乐剂”,也再一次证实了“付出汗水的果子更甜”的道理。
小时候某一年夏天,有一位亲戚阿姨说要送我一条“很漂亮”的小花裙,还说已经买了,因为太忙,所以还没送过来。我很期待啊,脑袋中早早地勾画了裙子的轮廓——漂亮的粉色小盒子,装着粉白相间的小花裙,摸起来还会软软的……但是,当“幸福”真正来临的那天,阿姨风尘仆仆、满头汗津津地来到我面前,然后从腋窝下抽出一条裙子递给我,上面还“飘着”余温。“怎么好像没那么高兴呢?不是应该很高兴吗?”虽然裙子也是粉白色的,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有包装,对接收礼物的人来说,常常还有“心理安慰”的效果
曾经有妈妈给我留言,说有一次她女儿的小玩伴生日,小女孩要送给小玩伴一件生日礼物。虽然小母鸡玩具是孩子自己挑选的,回到家后,小朋友还是按捺不住好奇,把包装拆了,蹲在玩具旁看了很久,硬是忍住没玩,因为那是送给别人的生日礼物。后来出门参加小玩伴的生日会时,母女俩忘记带上包装盒。
当小女孩真诚地把礼物送到小玩伴面前时,小玩伴的奶奶在一旁插话:“是你玩过的玩具吧?”小女孩很受伤,委屈得眼泪都掉下来了。妈妈忍不住回话:“新买的,电池也没装上去,就是包装盒忘记带来而已……”
虽然礼物还是那个礼物,但有没有包装,对得到礼物的人来说,常常有一种“心理安慰”的作用——“是新买的,是真正的礼物,Ta很有诚意……”当父母给自己孩子送礼物或玩具,可以不用考虑有没有包装,但如果送人的,尤其是不那么亲密的人,包装就变得有必要,因为没有包装的礼物常常会“减分”。
有人说,包装有啥用,真材实料最重要;还有人说,“拆”只是一个形式,拆完还不是那个东西?但是,“拆”的过程,常常能为孩子增添不少快乐,这是所有父母都该懂的小孩子心思!
(完)
【幼儿说】:作者是小黄妈,一枚心理咨询师、一名二胎妈妈,专注早期教育与成长,只分享科学、有价值的知识。
您可能喜欢的内容(点击查看):
↓↓↓↓
点击左下角“原文链接”,帮你了解更多有关【幼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