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年龄的孩子最易受挫,聪明爸妈要懂的引导小关键
孩子的成长,需要爸妈。
去年暑假前夕,我到一朋友家,她当时上一年级的双胞胎儿女考完试刚好发试卷。
饭桌上,哥哥拿出了两张考了100分的试卷,引来众人的赞扬,妈妈还说要奖励两颗小星星。
但小女孩却只是在吃饭,不说话。被妈妈问,小女孩从书包里拿出来两张皱巴巴的试卷,怯怯地递给了妈妈。
众人一看,一张16分,另一张40分。这时哥哥哈哈笑着说:“妹妹是班里倒数第一名。”
晚饭后,朋友给儿子奖励了两颗星星,也给女儿奖励了两颗,不过女儿的两颗各自缺了一条边,小女孩很困惑。
妈妈说:“你已经在努力,只等着用成绩证明而已。妈妈觉得你的努力不能被忽视。”
小女孩很惊喜,小手久久地抚摸着那两颗缺边的星星,就像抚摸自己内心发芽的自信小种子。
今年,小女孩和哥哥都获得了好学生奖状。
有人常常跟我说,孩子要“挫折养”,这样的孩子才坚强。但其实任何事情,太“过”了必定是有害处的。
▲什么年龄的小小孩更容易感受到挫折?
我们想象一下:当一个孩子早上起床时,头被撞了一下;
下床穿鞋时,脚被小铁钉刺了一下;
走在客厅脚下一滑,踩到香蕉皮摔了一跤;
到了洗手间刷牙,牙膏半天挤不出一点牙膏……
这时,大概即使多好脾气的孩子也要沮丧或爆发。他可能会把牙膏牙刷丢掉,气鼓鼓坐地上,拒绝做任何事情,甚至有些孩子还会大哭。心理学家Tamar Chansky说,孩子的自信心被打击过度,很难从谷底翻身,毕竟他们的心智仍未茁壮成熟。大人的心智,如果像一棵爬藤树,而小孩的心智,就像发芽不久的爬藤种子,脆弱易折,适当呵护尤其必要。当一个小小孩屡屡遭受打击,挫折过度,孩子恐怕难翻身。因为小小孩天生自我感觉弱小,被爸妈一恐吓“不要你”便要哭得崩溃。知名儿童心理成长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Salomonsen)也说,克服自卑是幼龄孩子的人格发展任务,7,8岁前的小小孩会更容易感受到挫折。
▲帮孩子战胜挫折的小关键
一颗爬藤小树苗,倘若不幸地被人用沉甸甸的大帽子盖住,如果它没能从帽子下迅速伸出芽枝,它可能很快便会死去。为什么?因为没有一点阳光。在沉甸甸的大帽子下面,黑暗暗一片,它不知道阳光在哪个方向,也不知道自己还要爬多久……没有阳光没有希望的小树苗很快会放弃生命。
受挫折的心灵也常常如此。当孩子屡受挫折,跟待在小黑屋的感觉很像,挫折给他们带来低自尊,他们的自信很快被消磨掉,不知道希望在哪里。培尔辛说,人生最大的损失,莫过于失掉自信心了。所以,父母面对屡遭挫折的小孩,及时给一点“希望”很重要,这其实是美国心理学家Edward Deci的“内驱力”,即孩子有感觉自己能做到的希望。
一对母子的故事
有一位小男孩,早上起床后,爸爸教写“好”字,画了几笔歪歪扭扭的线条,爸爸说这孩子以后不是学习的“料”;没多久,奶奶洗地板,小男孩想帮忙,却不小心在客厅弄倒了一盆水,被骂“太笨”;下午跟小朋友玩耍,唱歌唱着唱着竟然忘词,被小朋友嘲笑;晚上穿花裤子被弟弟说成“姐姐”……临睡前,小男孩关上门,坐在床边发呆。
妈妈走了进去,小男孩轻轻地问:“妈妈,我是不是什么也不行?”
妈妈说:“不是的。你看你3岁时还不懂得怎么绑鞋带,结果跟妈妈学了半个小时后,现在你绑鞋带又快又好;我记得你2岁时还没懂说话,你前几天在幼儿园不是获得了讲故事第三名?”
小男孩笑了。留有“希望”,孩子才容易在挫折中爬起来。
▲孩子偶遇挫折,获得2点好处
有一次,我跟朋友在外面餐厅吃饭,有一位陌生的戴帽子的小女孩不知什么时候走过来,年龄大概4,5岁,她拿着帽子跟我们饭桌上的几位也戴帽子的小孩说:“我的帽子是跳舞第一名获得的,你们的帽子是垃圾桶捡的吧?”陌生小女孩的话,让我们所有大人都愣了一下,但我们决定看看孩子们如何应对。
有一位胖嘟嘟小男孩立即生气了:“你的帽子才是从垃圾桶捡的呢!”
陌生小女孩继续说:“我的鞋子是因为跳舞比赛妈妈奖励的,你们的鞋子也是垃圾桶捡的吧?”
饭桌上几位小孩都被激怒了,胖嘟嘟小男孩把手上的小皮球玩具直接丢到小女孩身上。小女孩下了一跳,“哇哇”哭着回去找妈妈,她哭着说:“妈妈,几个笨蛋用球丢我……”她的妈妈朝我们这边狠狠地瞪了一眼,没吭声。
偶尔的挫折,会对孩子的心智有磨练的作用。为什么?
我们从一个小婴儿学步的过程不难发现,一个小婴儿需要在学习走路时,有时绊到石块摔一摔,或踩进小泥坑摔一跤,她在下一次便知道绕开石块或避开小泥坑,这便是成长。偶尔的挫折,也是孩子的一种成长,就像爬藤小树苗需要经历风雨才能更茁壮那样。
当一个孩子总是习惯了优秀,他们可能会陷入了什么事情都会顺利的假象,也会误以为自己是最优秀的,导致他们可能会目中无人、轻视他人,也不利于孩子的人际交往。所以,孩子偶尔经历挫折,一是不轻易骄傲,二是帮助他们的心智变得更成熟,会让他们未来走得更好。
所以,“挫折”就像孩子们的成长小游戏,多了不行,少了不行;孩子也不用害怕玩耍,还要懂得按“暂停键”。这便是正确的“挫折养”。
(完)
【幼儿说】:作者是黄杏贞(小黄妈),心理咨询师、二胎妈妈,专注早期教育与成长,只分享科学、有价值的知识。
您可能喜欢的内容(点击查看):
↓↓↓↓
点击左下角“原文链接”,帮你了解更多有关【幼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