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搞错:培养孩子兴趣,到底要“多”,还是要“精”?
从一对夫妻的争论开始……
一位小女孩,从小被教育要成为“多才多艺”的人,她的母亲在她小时候总是跟她说:“你看巷口的老王会吹笛子,又会拉二胡,还会迪斯科……是个有趣的人。”
她的父亲每次听到却不以为然:“会吹笛子会二胡,还会迪斯科,可他怎么只当乞丐?”
她当时觉得老王的确很有趣,很多小朋友经常围着老王听曲子。但随着慢慢长大,她似乎觉得父亲的话更有道理。
后来,这位小女孩为人母了,作为妈妈,她面临一个两难的问题:她的女儿4岁了,正在学舞蹈。每次接孩子时,总会遇到一些家长,才知道有些孩子学的兴趣班不止舞蹈,还有美术、钢琴、象棋……她想到了小时候母亲和父亲对自己说的话……
▲培养孩子的兴趣,到底要“多”,还是要“精”?
先给大家讲三个名人故事。
有一位小男孩,从胎儿时期就开始沉浸在钢琴音乐中,因为他的父亲和母亲都是演奏家,出生后经常坐在爸爸妈妈膝盖上听弹奏;4岁正式学习钢琴。可以说,他从此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练琴和作曲,一生创作量惊人。有人说,他比任何专业钢琴人士的练习强度还要大。他就是莫扎特。
有一位小男孩,在一个喜爱足球的家庭出生,从小便跟哥哥们踢球,4岁跟随自己的爸爸学习如何专业踢足球,后来,几乎每天都在球场上度过;11岁却患了侏儒症,在西班牙为了治病而更勤劳练球……最后成为一代球王。他就是梅西。
还有一位小男孩,3岁开始学舞蹈,从此与舞蹈形影不离,除了练舞就是参赛,后来成为享誉全球的舞王。他就是柯林·唐恩……
所以,培养孩子的兴趣,到底要“多”,还是要“精”?其实大脑的运作原理是:没有充分的练习,一个人不可能“精通”任何兴趣。注意,这里用的是“精通”的字眼,而不是为了消遣。
对此,1993年,西柏林音乐学院曾经做过一项研究,他们把练习小提琴的孩子分成3组,结果发现那些练习时间最长、最有目标性的孩子的表现最佳。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后来意识到练习不足的孩子想赶上最优秀的孩子,即使他们做到了跟优秀孩子同样努力,却已经晚了。所以,当一个孩子想以某项兴趣为技能,并且希望“精通”,不仅需要尽早努力,还需要有目的性地“训练”。
所以,培养孩子的兴趣,不要“多”,而是要“精”,并且还最好趁早。佳期在哪里呢?从小,更容易养成习惯;如果想让孩子的专注力稍好一些,那么便是3,4岁后。
▲一位老书法家的有趣比喻
有句话富有哲理性,“热爱是完成事业的唯一途径”,当一个孩子把很多精力和时间都投身于一项兴趣后,因为他从中获得了快乐和成就感,这些快乐和成就感驱使孩子更加努力和专注,继而又推动了兴趣的进步……随着技能的一次次提升,孩子当初的“感兴趣”会变成了真正的兴趣,甚至成为他们追随一生的事业。为什么会这样?用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的话来说,便是“把习惯性的东西渗透进了身体里”,做得多了,便变成了属于孩子自己的东西,而不是那些遥遥不可触及的“感兴趣”。简言之,兴趣成“精”之后,才能变成真正的兴趣。
最近听到一位老人家的说法,感觉很特别。
这位老人50多岁,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是当地有名的书法家。他说,小时候很多跟他一样大的孩子,一窝蜂地学毛笔字。但有些孩子像“撒稻穗”,啥都学,什么喇叭、锣鼓、戏剧都学了,最终什么都会,但什么都不在行。他却选择了“种菠萝”做法,一棵树只长一个果实,所以便练就了一手好毛笔字。
▲父母的疑问:孩子一开始什么都喜欢,是家长随便找一项吗?
小朋友什么都喜欢,其实不能说是“喜欢”,只能说是“好奇”,因为年幼的小朋友什么都想试一试,就像他们在玩具摊看到各种玩具想要摸一摸、玩一玩那样。很多家长常常无法分辨出小朋友到底是出于好奇还是喜欢。所以,如果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家长可以让孩子一开始多尝试一些兴趣点,然后经历过一段时间的筛选,父母便能慢慢地知道,孩子们的天赋在哪里,孩子们的兴趣在哪里。
如果家庭条件不允许,爸妈们可以尝试幼儿说以前推荐过的做法——给孩子提供一个兴趣环境。举个阅读的例子,当父母把家里打造成“书房”,全家人每天都阅读,那么孩子就很有可能爱上阅读,并且还可能把阅读变成一种兴趣。
▲兴趣,会影响人生的幸福感?
曾经有妈妈跟我说:“我不想让孩子成为什么人才,我只想让他人生快乐,一切顺其自然……”追求快乐,的确是一些父母的做法,但是“顺其自然”的养育,不一定会带来快乐,说不定是更多的焦虑。因为很多小朋友常常专注力不足,学习也是三心两意;还有些孩子不想努力只想看电视;更有些孩子不想上学……顺其自然,不是一个理智的育儿选择。
并且,那些能够帮助孩子找到一生兴趣的父母,他们的孩子非常幸运,因为兴趣,常常跟一个孩子成年后的幸福感相关。
当一个孩子有一项真正的兴趣,孩子在成长中,无论是高兴了、悲伤了,还是愤怒了……兴趣,能成为他们排解情绪的途径。我们假想一下:当一个小男孩从小时候、到中年、再到老年,他的身边总有一把吉他,这把吉他背后,常常能让他怀念小时候的努力、中年时与家人在客厅歌唱的甜蜜……遇到难过事情时,弹一弹吉他,便恢复情绪和活力……这便是幸福。
所以,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兴趣还是要有的,万一沉浸其中呢?
(完)
【幼儿说】:作者是黄杏贞,心理咨询师、二孩妈妈,专注早期教育与成长,只分享科学、有价值的知识。
您可能喜欢的内容(点击查看):
↓↓↓↓
点击左下角“原文链接”,帮你了解更多有关【幼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