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惊醒,妈妈突然看到了自己身旁,趴了一只小脑袋。眨了眨眼才看清了,她6岁的小男孩不知什么时候偷偷溜进来,小脑袋趴在床上,膝盖跪在地板上,不知已经睡了多久……妈妈把孩子抱起来,放床上盖上被子,心里既心疼又懊恼。
这是最近一位妈妈的留言。她很担忧地问我:“网上很多文章说孩子6岁前就一定要跟爸妈分房睡,我努力想让孩子自己睡,已经差不多半年了,孩子很抗拒……”经常也有其他爸妈问类似的问题,某些说法让他们焦虑,可他们的孩子却不“合作”……
的确,目前网上很多文章都说,亲子共睡,如果孩子越大,越容易性早熟,孩子还会变得越来越缺安全感而不懂独立……等说法,甚至还有人说,亲子分房的最后期限是6,7岁。其实,这都是不科学的说法。
▶亲子共眠(Co-sleeping),你可能不知的真实情况
进化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亲子共眠,是过去人类历史的普遍模式,性早熟在过去也极少出现。性早熟的说法,反而在工业化开始后才慢慢出现的。而在自然界,狮子、老虎、狼、兔子……它们亲子共眠的方式延续至如今,你也很少见到自然界哪种动物会因为亲子共眠而性早熟或缺乏安全感。反而有些动物妈妈死了,小动物丢失安全感倒是很常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过去我们一直认为的西方宝宝从出生就独自一个房间睡的情况,在近年也呈现减少趋势,根据美国儿科中心的一项全国性的调差显示,如今亲子共眠的家庭数量差不多比过去增长了两倍。另外,日本很多妈妈在生孩子后,都采用跟孩子共眠的方式保证孩子的安全感。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亲子共睡,反而有很多不可替代的好处
获美国国家儿童健康MERIT奖的知名心理学家Karen E. Adolph说,别相信什么“标准”,育儿从来就没有所谓的标准,每个孩子的成长速度都不同。
美国儿童睡眠专家Richard Ferber经过研究发现,儿童不会因为与其他兄弟姐妹,或长时间与父母一起睡而成长为缺乏安全感、不会独立的孩子。
另外一位亲子睡眠专家James McKenna博士也说,近年来的研究结论跟过去的相反,幼儿单独睡对健康成长没有益处,相反,与父母同睡的孩子,未来会拥有更成熟的减压能力,性格更独立、更自信。
另外,Robin. J. Lewis和Louis. H. Janda等人也发现,小时候跟父母或妈妈共睡的孩子,长大后情绪调节能力更好,对性别认同与自尊感更为满意。
为什么会这样?幼儿说跟大家假设一个场景:
当一个年幼的孩子,半夜从睡梦中醒来,听到窗外呼呼的风声,如果妈妈刚好在身边,这个孩子大概很快便会躺回去,慢慢地睡着了;如果这个孩子醒来时,身边空无一人,黑漆漆的房间里只有Ta一个人,恐惧感会莫名增加,或许他还会想到床底可能有“小怪物”……在孩子们心智稚嫩的年龄里,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应付孤身一人的情况。相比之下,亲子共睡中,父母能给予孩子们更多的安抚和安全感保障,这种安全感保障,能帮助孩子们的心智稳健地成长。而不是一边成长,他们小小的安全感“堡垒”还要经受焦虑和紧张的摧残。
一位老医生的回忆
记得有一次,我家儿子发烧,我带孩子看病,医生头发花白,是个慈祥的老太太。排在我前面是一位妈妈和她6岁的女儿。小女孩看的是咳嗽,可是当医生开完药单后,那位妈妈忐忑地问了医生一个问题:“医生啊,我闺女差不多7岁,还跟妈妈睡,会不会早熟啊?”
医生说:“胡扯!在我将近40年的从医经验里,从来没见过有孩子因为跟妈妈睡而早熟的。我闺女跟我睡到了9岁。”当那对母女道谢要起身离开时,老医生又说:“我记得小时候家里很穷,我们一家6口挤在屋里唯一的一张大板床一起睡……我睡到了上大学才离开家,也是那时开始,我才有属于自己的一张床。我上大学那会,同宿舍没有哪个不是跟爸妈睡到10多岁的。那个年代家穷,很多人都那样,也没见到什么不好的……”
▶有关孩子分房睡,一位爸爸的亲身感悟
有个爸爸跟我说,他家的女儿4岁时就自己睡了,可他的儿子8岁还不愿自己睡。几年前儿子刚好5岁,他和妻子特意给儿子安排了一个房间,但孩子一直拒绝自己睡。到了孩子8岁那年夏天的一天晚上,一家人坐在客厅闲聊,爸爸说:“我5岁的时候,自己抱了被子枕头就自己睡了,我自己决定的……”
这时他的儿子双眼闪闪发亮,就像窗外的星星,孩子说:“好吧,我也要自己决定,在下星期一我就开始自己睡……”
结果到了星期一,小男孩真的像他爸爸那样,在晚上洗澡后,往房间里放了几个最喜欢的玩具,就一个人抱了被子枕头走进去自己睡了……这爸爸很感叹:“过于执着某种说法,会害人的。折腾了这么久,还不如一次‘让孩子自己决定啊’。”
所以:孩子几岁应该跟父母分房睡,其实并没有所谓的“期限”,每个家庭不同,每个孩子的心智成长也不一样。有些孩子早、有些孩子晚,你只需慢慢地等待,等待孩子自己做决定便可。
难怪有人说,什么是成长?成长,其实就是宝宝小脚硬朗了便会自己走路,就像小鸟的翅膀丰满了之后,会飞到了另一棵树的树梢,快乐地筑起它的巢穴一样……
(完)
【幼儿说】:作者是黄杏贞,幼儿心理科普作家、心理咨询师、二孩妈妈,专注早期教育与成长,只分享科学、有价值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