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的“筷子”教育:老一辈的智慧,我教给了孩子!


最近,我带儿子到朋友家做客,因为朋友一家三口从外地回他们奶奶家过年。晚饭时,老太太发现已经5岁的孙子东东竟然还不懂用筷子,就坚持在饭桌上让孙子学使用筷子,最后还要夹一个肉丸给她,表达孝顺。老太太的想法是,刚进家门第一顿饭,孙子要表达孝顺,这是一种礼貌。小男孩照做了,可是夹了几次也没夹到,总是一下子掉了,小男孩便开始哭。看到孙子哭,老太太说:“男子汉不怕困难,学会用筷子是老祖宗的传统,继续!”……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我:“妈妈,为什么东东的奶奶一定要东东夹肉丸给她吃?”

我说,“他奶奶希望他学会用筷子。因为,因为这是爱的表达方式”。

见孩子还有些不明白,我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孩叫大傻,出门玩耍时,掉进了一个洞穴里。他沿着洞壁走了很久很久,饿得手软脚软,突然发现前面有一只大锅,锅里煮着香喷喷的肉。大锅旁边,已经有两个跟他差不多大的小孩,各自在用两根长长的、相当于他们的身子两倍长的筷子,从锅里夹肉吃,可是,他们却吃得很不开心,因为筷子太长了,每一次想把筷子转过来时,肉就被对方抢走了,他们开始打架。大傻也在大锅前找到了两根长长的筷子,比划了一下后发现根本吃不到,他想了一会大喊:“喂,别打了,我喂你们吃!”他轮流着给对方夹了一块肉,他们很开心,这时也开始有个小孩夹肉给大傻吃……结果三个孩子开始相互夹肉吃,不久洞穴里充满欢笑。

儿子听完故事后若有所思,他说:“妈妈,我知道了,原来筷子是要让我们学会爱别人。”多好的总结,这也正是我讲故事的目的。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说,孩子们在5,6岁前是价值观培养的重要阶段,而“学会爱别人”是重要的价值观之一。为什么?宝宝们天生爱父母,但不一定爱别人,爱别人,是需要“教”的。并且父母的行为表现,也会继续影响孩子爱别人的能力。比如父母是否爱孩子,父母是否爱身边的老人和亲人?当孩子能感受到从父母身上的爱,那么他们在感受到爱的同时,也能轻易地学会爱别人。当父母孝顺老人,比如就餐前用筷子给老人夹上好吃的肉和菜,不用担心,孩子们一定也很快学会。这就是爱别人的能力。

 

 

相反,那些喜欢欺凌别人的孩子,常常也与缺乏“爱别人的能力”有关。因为这些孩子很可能从父母身上没学会爱,所以他们便不懂得如何爱别人,甚至连自己也不爱。他们为了彰显自己的能干和强大时,就常常需要欺负别人来引起他人的关注。

想起了小时候奶奶的教导

记得小时候有一年临近春节,奶奶在家做卤鹅,农家鹅又大又香。当我们被鹅香吸引,围着锅炉转时,我们突然闻到了一股烧焦味道。奶奶急忙抽了一根筷子,揭开锅盖翻鹅。结果鹅太重,又可能是筷子太年老了,筷子一下子就断了;她呵呵笑着,拿了两根筷子继续翻,“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过年了,我们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啊。”奶奶的表情就像在训导,也像在祈祷。

翻完后,奶奶从锅里给我们夹了鹅肠,一人一根,奶奶说:“吃了鹅肠,你们就大一岁了,以后就要像一双筷子一样,什么困难都能翻一翻就过了……”我常常能想起奶奶这句话,“像一双筷子一样,什么困难都能翻一翻就过了”,当我跟儿子谈筷子时,也想到了。

 

 

所以我也把小时候这个经历跟儿子说了,最后我还说,“学会用筷子,以后你可能就像一双筷子一样,什么困难都能翻一翻就过了。东东的奶奶,可能也是这种想法吧。”

“哦,一双筷子能让小孩变得那么厉害啊?”儿子一本正经地问。

“或许……是吧。当你用筷子夹食物给爸爸妈妈,爸爸妈妈就知道你爱我们呀;当你就像勇敢的筷子一样,什么都能夹,肉、菜、米饭……甚至是石头和冰块,那你就能成为一个什么都敢挑战和克服的小孩呀!”

儿子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

第二天午饭时,儿子举着手里的筷子跟他妹妹说:“妹妹,我们做筷子好不好?”

 

“好!”小女娃还没搞清楚什么回事,就已经答应了……

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说,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呼唤另一个灵魂,这,才是教育。或许,我正在慢慢靠近的旅途中吧?

 

(完)


【幼儿说】:作者是黄杏贞,幼儿心理科普作家、心理咨询师、二孩妈妈,已出版书籍《心理咨询师妈妈的科学育儿法》。专注早期教育与成长,只分享科学、有价值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