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忍小规律:爱发怒父母,是如何吼出三种弱孩子的?


一位妈妈曾经眼圈红红地跟我说了她和儿子的故事。

话说母亲节那天,眼看要11点了,她的儿子小熊还一个劲儿地翻找着书包,催了几次上床睡觉,孩子只见回应不见行动,“来了”,“等会”……妈妈火冒三丈揪起孩子的小手用力打了一下。孩子很委屈,眼里都是泪水,倒是孩子另一只手突然滑落的一幅画让她羞愧难当,纸上是孩子稚嫩的笔触画出的一个“蓬头乱发”的女人,旁边还有歪歪扭扭一行字:“妈妈,刚刚才想到,母亲节快乐!”

 

 

妈妈懊悔得不知道该说什么,只得低吼了一句:“欠揍!竟然把老娘画得这么丑……”

她说,她非常知道应该对孩子保持耐心,但是有时脾气来了就忍不住。她甚至相信自己脑袋里藏着一只怪物,一只能把自己变成“零情商”的怪物,让自己失去自控,忍不住打骂孩子,但每次打骂完,就会后悔得不得了。

类似情形无时无刻地在无数家庭上演:

宝宝躺着哭、抱着哭、哄着也哭,妈妈忍不住发火;

吃饭时间到了,孩子还在电视机前沉醉动画片不愿动,爸爸忍不住动粗;

眼看要迟到了,孩子还窝在床上不愿起来,妈妈忍不住吼;

孩子在超市看见一个新玩具就吵着要,不给还躺地上打滚,妈妈气愤难抑……

无数大人的耐心被熊孩子一点点消磨殆尽,最终采取了消极的情绪和粗暴行为对待孩子。

有人说,孩子是一种奇怪的“小生物”,他们有时会可爱得让人捧在手里,怎么疼爱也不为过。但有时他们撒泼打滚像个马戏团的小丑,还会跟你作对把你气得咬牙切齿,偶尔还会来点小撒谎、小恶作剧把你折腾得失去理智……但当这种“小生物”睡着了之后,那么宁静、那么幸福,能让人忍不住亲了一次又一次,继而父母们会反省自己养育生涯中各种不完美……这种“小生物”真让人困惑。

 

 

但其实孩子还是那个孩子,不同的是父母的心情以及父母对情绪的自我认识。在负面情绪下,父母容易缺乏耐心,向孩子发火,甚至采用打骂说教。而在积极情绪下,父母有更多的耐心,更容易看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如果孩子有良好的情绪表达能力,他们便不会轻易激怒父母;如果父母有自我认识的能力,他们便不容易受情绪控制,而错误地对待孩子。

有人说,“吼叫比打屁股强多了”,但美国布朗大学一项为期15年的研究显示,幼年时期遭遇父母吼叫的孩子,成年后跟伴侣的关系往往不会让人满意,父母负面对待孩子的方式,也会被孩子继承,成为孩子自己的行为习惯。该研究负责人斯蒂芬妮.帕拉德说,大喊大叫的父母,会错过教孩子如何管理情绪的机会。

“零情商”怪物爸妈们,会轻易地养出这样的孩子:

孩子爱发脾气

我们常常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会被孩子看在眼里,学到骨子里。毫无疑问,经常朝孩子发脾气、大吼大叫,以消极情绪对待孩子的父母,也会养出跟他们差不多的孩子。

有一位爸爸说,小时候父亲母亲脾气很大,常常跟他说不到三句就要发火,他因此深受伤害。长大后,他常常会叮嘱自己以后不要像父母那样对待自己未来的孩子。可后来,他说他似乎抹不掉父母给他命运带来的“灰暗”。成家后,他常常会在妻子和孩子面前发脾气,过后也总会陷入深深的忏悔中。这便是“复印件”的力量。

孩子压抑、没主见

那些有主见的孩子,一定会有耐心或理性的父母。因为这些父母懂得耐心等待、耐心面对孩子的闹腾,不会轻易把自己变成“零情商”的怪物。这些父母,他们或许性格比其他父母更有耐心和宽容,他们也可能具备更多的理智,他们的心态也常常非常成熟。他们知道大吼大叫教育不好孩子,只会伤害孩子。

那些长期在大人负面情绪和负面行为教育下的孩子,会对父母有恐惧感和紧张感。为了“迎合”父母,他们可能会偏向于自我压抑,一切按照父母的指示行动,最终,这些孩子也会丢失了自己。

孩子缺安全感

每一个宝宝来到这个世界前,都被妈妈温暖的子宫和羊水包裹着,他们感觉很安全。当他们经历分娩来到这个世界后,都希望生活环境能一如既往地温暖和安全,希望被父母和家人疼爱、给予关怀。但是爱发火、不懂情绪自控的父母会将宝宝的希望毁灭掉,他们就像躲在角落瑟瑟发抖的小兔子,丢了安全感,对父母失去了信任,甚至不敢靠近父母。

这样的孩子,长大往往成为痛恨老父母的大部分。知名演员陈乔恩曾经说过,小时候妈妈压力大,脾气很差,致使她20岁前都不敢牵妈妈的手,偶尔跟妈妈手指碰触,都会迅速躲开,感觉很尴尬。

养鱼贵在养水,养花贵在养土,而教育则贵在温暖人心。怀揣着对孩子的爱,父母们,别轻易地把自己变成恐怖的“零情商”怪物了。

 

(完)


【幼儿说】:作者是黄杏贞,幼儿心理科普作家、心理咨询师、二孩妈妈,已出版书籍《心理咨询师妈妈的科学育儿法》(获国家部级优秀出版物奖)。专注早期教育与成长,只分享科学、有价值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