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撒谎死不承认怎么办?


最近一朋友的亲子沟通方式颇为有趣。

话说某一天,小男孩去教练处练乒乓球,结果练了十分钟,突然跟教练说肚子痛,孩子一本正经地对教练说“肠胃炎发作”。小男孩被允许坐在一旁休息。爸爸接孩子的时候,发现不大对劲,因为孩子的精神很好,也没有一点肠胃炎的迹象。

回家的路上,爸爸故意看着孩子,“认真”地说:“等会我和你妈妈、弟弟三人去吃炸鸡和牛排,我会让奶奶给你煮粥,你在家好好休息。”注意,炸鸡和牛排是小男孩最喜欢的食物。

小男孩脱口而出:“不行,我也要去。”

“你不是肚子痛?肠胃炎要吃清淡的食物。”

孩子皱着眉头想了很久,最后忐忑地承认“肚子痛是假的,是为了不想练球”。

当孩子撒谎死不承认,爸爸故意“挖坑”,帮助孩子主动承认,便有利于事情的解决。不过如果一个孩子常常撒谎,并且不肯承认,这个家庭的教育想必也是有问题的。

孩子为什么宁愿撒谎也不承认?自检:父母是否有过于严厉的教育?

我们可以假设一个这样的场景:两个小女孩,小丹和小露抢了别人的玩具带回家,还美其名曰对父母说:“小朋友很喜欢我,所以送我的。”两个孩子的妈妈都有些怀疑。追问后,小丹很快就承认了“玩具,是我抢小朋友的”,因为经验告诉她,改正了就是好孩子,妈妈总是耐心地教导;相比之下,小露面对妈妈的追问很紧张,可是她仍然坚持说“小朋友送的”,因为经验告诉她,承认了会被妈妈打骂,过往的“疼痛”告诉她——不能承认,承认了会被打惨的。

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过,当我们面对说谎的案例时,一定要看其背后是否有严厉的父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也说,孩子不诚实,几乎总是恐惧的结果。

难怪在国内外众多的家庭育儿研究案例中,下面三种父母或家庭,会轻易地“逼”出爱撒谎的孩子:

1、喜欢恐吓孩子的父母

 

“你如果撒谎,看我不打断你的腿”,“你如果做了坏事,我会没收你的玩具”,“你是不是打妹妹?小心我‘修理’你”……

父母的恐吓,就像一个可怕的东西一直在虎视眈眈着孩子,孩子内心的恐惧也一直在提醒自己——“当我不承认,虽然承受压力,但也比遭受父母的惩罚好”,所以孩子宁愿不承认。为了避免爸妈嘴里的恐吓降临到自己身上,孩子下次做了错误的事情,也会习惯撒谎对待。爱撒谎的孩子就这样养成了。

2、经常打骂惩罚孩子的父母

“我承认了会被打,不承认也会被打,我为什么要承认呢?”有一位小男孩曾经告诉我,他为什么一直撒谎的原因。话说有一次,他跟小朋友玩耍时,不小心把对方推倒,磕坏了牙齿,对方家长很生气。妈妈问小男孩,是不是他推小朋友,导致小朋友磕坏牙齿的。妈妈问完后,他想起幼儿园老师说过“承认错误也是好孩子”,他便“勇敢”地承认了,没想到当他承认后,他的妈妈气疯了,不仅不让他吃饭,还用棍子打了他一顿。

如果你不想让孩子撒谎,当孩子承认错误时,要给孩子改正的机会。很多时候,孩子们犯错后,他们已经意识到错误,如果爸妈还打骂惩罚孩子,那么未来孩子连承认错误的勇气都丢了。

3、轻易地否定孩子的父母

“你撒谎,是个坏孩子”,“你欺负小朋友,是差劲的孩子”,“你玩完玩具不收拾,是懒孩子”……孩子们虽然小,可是往往很在意“好孩子”和“坏孩子”的评价。当家里的大人常常轻易地否定孩子,给孩子贴各种负面的标签,孩子为了不想被贴更多的坏标签,以后做错了事也不会轻易地承认。撒谎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在爸妈们上面这些高压教育下,撒谎孩子的常见表现,除了不敢承认,还有就是——不说话,例如当妈妈问“这花瓶是你打碎的吗”,孩子可能就开始沉默,一句不吭;当爸妈问得急了,孩子还可能“哇”一声就哭了,始终也不承认,也不说话。当然有些“聪明”的小孩在被问“有没有做坏事时”,他可能会故意给爸妈瞎掰故事,把爸妈的注意力拉向“歧途”。

当孩子撒谎时,有时孩子不愿承认,爸妈们可以尝试给孩子一个“台阶”

“你是不是因为很想吃零食,所以才偷吃?妈妈小时候也爱吃零食”,“你是不是很想玩那个玩具?爸爸也觉得那个玩具不错”……

尝试给孩子一个“台阶”,不仅拉近与孩子的内心距离,给予同理心,孩子更愿意放下戒心,真实地透露内心的想法,坦诚地与父母沟通。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也说过,当孩子和父母建立起情感上的“联结”时,父母再通过这条感情联结通道,教导孩子如何调整情绪、解决问题。从幼儿大脑的角度解释,当父母的同理心发生时,会触发孩子大脑的共鸣机制,负责同理心功能的脑区会变得活跃。结果孩子会趋向于做出与父母一致的行为,最终有助于亲子沟通。

“后来,我向你姥姥承认,我的确是偷吃了零食。姥姥也没批评我,而是给我做了薯饼,她说以后想吃零食就告诉她,不需要偷。”爸妈通过“我的童年故事”,给孩子透露“正确的示范”,孩子便会明白,“我承认错误,爸妈应该不会批评我,或许我以后想吃零食时,就像爸爸妈妈小时候那样做,不需要偷零食。”

看,良好的沟通就在爸妈们讲述“童年故事”中实现了。

所以,善于教育孩子的父母,并不是“事事较真”的父母,有时是可以“轻易原谅”孩子的父母。

 

(完)


【幼儿说】:作者是黄杏贞,幼儿心理科普作家、心理咨询师、二孩妈妈,已出版书籍《心理咨询师妈妈的科学育儿法》(获国家部级优秀出版物奖)。专注早期教育与成长,只分享科学、有价值的知识。